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尿失禁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15%~52%[1],我国北京市、吉林省、河北省、福建省的报道为18.1%~55.5%[2,3].45~65岁的妇女中22%~53%、17~25岁的未产妇中5%~15%患有尿失禁,其中大部分是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我们就SUI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普林格尔治疗仪在促进母乳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初产妇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在泌乳始动时间和泌乳量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泌乳始动时间在48 h内比率较对照组高,72 h内泌乳充足比率较对照组高;结论普林格尔治疗仪在早泌乳及多泌乳方面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水针镇痛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928例产妇,分为两组。在分娩过程中进入活跃期采用水镇镇痛498例,对照组430例,不给任何镇痛药物。观察水针注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胎儿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水针镇痛总有效率为99.6%,活跃期(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5)均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剖宫产率与催产素的使用率有所下降(P〈0.05),胎儿和新生儿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研究表明水针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镇痛安全,操作方便,无药物参与,创伤小,价格便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副作用,还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催产素的使用率和剖宫产率,是一种符合自然分娩规律,易于普及的分娩镇痛方法,可用于正常及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阻断血管与非阻断血管手术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4年2年间北京妇产医院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剖宫产同时采取子宫血管阻断止血法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17例,与1992年-1994年本院行剖宫产同时子宫肌瘤剔除术(无血管阻断止血法)26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肌瘤直径≥5cm);同时与2003年-2004年单纯腹膜内剖宫产110例,比较平均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情况;并对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剔除进行比较。结果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无血管阻断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阻断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单纯剖宫产术比较,2组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住院天数、术后病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子宫肌瘤比较,肌壁间肌瘤在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多于浆膜下和黏膜下肌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采取阻断子宫血管的方法可减少出血及术后病率,同时行子宫...  相似文献   
85.
妊娠合并心衰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桂荣 《中国医刊》2003,38(8):15-16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领域中严重的并发症 ,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 ,围生保健的加强 ,妊娠心脏病患者多数能顺利渡过孕产期。但由于妊娠心排出量、血容量和整个循环系统工作量的增加 ,心脏的负荷大大加重 ,因而可能促使有病的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而导致心力衰竭 ,甚至严重后果。1 孕产期对心脏的影响心脏负担在孕产期有显著改变 ,主要表现为氧消耗量、心排出量和血容量的增加。血容量增加4 0 %~ 5 0 % ,平均增加血液 15 0 0ml左右 ,主要增加血浆 ,因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这种变化降低了血液粘稠度 ,对血…  相似文献   
86.
1996年以色列 M.stark教授改良了剖宫产术 ,我院自1 997- 0 7~ 1 999- 1 1共应用此手术 1 80 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初产妇 1 746例 ,经产妇 54例 ,年龄 2 2~ 38岁 ,平均 2 6.6岁。孕周 32~ 44周。并选择 1 993- 0 6~ 1 997- 0 6在我院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 50 0例为对照组 ,两组孕周、年龄、手术指征无差异显著性 (P>0 .0 5)。1 .2 方法  1手术方式 :手术切口 (Joel- Cohen)位于双侧髂上棘连线下大约 3cm,呈直线型切口 ,长约 1 5cm,仅切开皮肤。术者于切口中间向下切开脂肪层 2…  相似文献   
87.
背景缺氧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HIE患儿血浆神经肽Y与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变化及其对脑血流动学的影响,以探讨HIE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改善HIE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HIE患儿及40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及生后1,3和7 d血浆神经肽Y与NT的动态变化,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负责检测.同时于生后24 h内静脉取血后即刻应用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学变化,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时间平均流速、波动指数与阻力指数等.主要观察指标HIE患儿血浆神经肽Y、血浆NT的动态变化,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正常新生儿比较;不同程度HIE第1天血浆神经肽Y、NT水平比较.结果HIE息儿脐血与生后第1天外周血神经肽Y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分别为(615.5±130.7),(355.9±57.4)ng/L和(199.1±63.2),(214.4±58.0)ng/L(t=7.22,4.68,P<0.01),至生后第3天时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51.1±69.9)和(232.5±85.5)ng/L(P>0.05).而脐血与外周血NT在生后1周内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t=6.61~9.66,P<0.01).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HIE患儿脑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大或减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与神经肽Y呈正相关(r=0.640,P<0.01)、与NT呈负相关(r=-0.688,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血浆神经肽Y与NT通过调节脑血流动学变化而参与HIE的发病机制,为寻求HIE新的干预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孕妇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母婴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分娩的146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母婴的一般情况、产程特点及母婴预后.结果 对两组的初产、孕周≥41周、前壁胎盘、男性、出生体重≥4000g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分娩中需要进行人工破水、宫颈封闭、镇静剂及缩宫素的使用等临床干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明显延长;发生潜伏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等异常情况与枕前位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产妇产伤、胎心异常、羊水污染、新生儿产伤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产后出血、产褥病率、新生儿窒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是常见的一种胎位异常,常发生产程异常,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但如能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围产保健与妊高征的发生及其母儿并发症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为探讨产前保健对妊高征发病率和母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根据妊高征治疗的阶段性变化,回顾分 析了北京妇产医院1980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4个阶段的妊高征病例。结果显示:妊高征总发病率逐年降低,而 重度妊高征的发病率相对升高。在该院无产前检查的重度妊高征比例显著增加,在妊高征并发死胎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病 例中,无产前检查者显著增加,子痫孕妇中大部分为无产前检查者并来源于外地。因此作者认为,加强产前保健可以降 低妊高征的发病率,只有更大范围地健全和加强围产保健,才能降低妊高征对母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90.
两种体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体侧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潜伏期经内诊或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00例,按随机表法分成同侧卧位组和对侧卧位组(各50例),分别采用同侧和对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阴道分娩率、第1产程时间.结果(1)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34例(68%),胎儿转至枕前位27例(54%),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为22例(44%),胎儿转至枕前位12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2)同侧卧位组平均第1产程时间为(13.5±6.5)h;对侧卧位组平均第1产程时间为(17.1±7.2)h,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卧位矫正枕后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第1产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