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37%、破裂率高达39%,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复杂,手术夹闭时极易损伤穿支血管,文献报道预后良好率仅为67%[1].血管内栓塞治疗由于损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前交通动脉瘤的生长方向往往使得栓塞的难度不尽相同,3D-DSA能充分对瘤颈进行评估,能为不同生长方向的动脉瘤提供最佳的工作角度.  相似文献   
72.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附30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0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治疗234例,GOS评分5分204例,4分16例,3分10例,1分4例(均死亡)。血管内栓塞治疗41例,GOS评分均为5分。30例确诊后转院或放弃治疗。130例随访3月~2年,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和患者自身情况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时机,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3.
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各自优势.方法 将6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CTA及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67例疑似患者有53例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69个.CTA检查准确性为98.6%,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2.9%,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1%,96.2%,92.9%.CTA对检出78.3%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空间关系,而DSA仅为58.8%.结论 CTA与2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A对动脉瘤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4年5月~ 2008年5月间共收治符合显微外科治疗标准的高血压壳核出血病例81例,分为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组(侧裂组,58例)及经传统的颞上回入路治疗组(颞上回组,23例).通过对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特点及预后的分析,总结临床经验. 结果 采用KPS评分判定预后,随访半年.侧裂组58例,KPS评分60 ~ 80者15例(25.9%),40~ 50者20例(34.5%),10~ 30者20例(34.5%),评分为0者3例(5.1%).颞上回组23例,KPS评分60~80者1例(4.4%),40~ 50者5例(21.7%),10~30者15例(65.2%),评分为0者2例(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 CTA辅助下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安全、有效,预后优于传统的经颞上回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特点及结果.方法 动脉瘤病例14例,其中合并其他病变者7例.囊性动脉瘤12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载瘤动脉,必要时辅以支架或球囊;梭形及夹层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时闭塞载瘤动脉.对于伴随疾病根据术中情况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1-2年.预后良好者12例,DSA复查未见复发;再出血而死亡者2例.结论 对于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应积极进行血管内治疗,以防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后果,若治疗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以家猪为实验对象,通过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吻合的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经济、简单的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及对其相关方面进行研究。方法选用健康家猪8头,3~4个月,30~45 kg,雌雄不限。行显微手术建立AVM模型。手术前3d随机将2例行颈总动脉造影为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3d、1w及1m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模型建立是否成功。结果(1)8头家猪手术后全部成活,无切口感染现象。无肢体偏瘫现象。(2)对照组行双侧颈总动脉造影,均仅能看到造影侧单侧颅底微血管网。实验组在手术后3d、1w及1w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造影,均可见血流经手术对侧咽升动脉到双侧颅底微血管网,并引流入手术侧咽升动脉和(或)颌内动脉。结论(1)应用家猪通过显微外科手术端-端吻合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的方法建立AVM模型是一种经济易得、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实验方法。(2)此模型可用于栓塞材料栓塞效能的实验研究、模拟AVM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和介入神经放射学医生的培训。  相似文献   
77.
宁显宾  赵长福  罗祺 《现代医学》2010,38(2):150-153
目的:探讨新型液体栓塞剂Onyx胶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对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的12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畸形血管团小于3 cm 6例,3~6 cm 4例,大于6 cm 2例,Spetzler-Martin分级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2例.结果:本组Onyx胶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6例完全栓塞,2例获90%栓塞,4例获75%栓塞.结论:Onyx胶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掌握栓塞技巧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nyx胶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长期疗效有待随访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78.
有学者应用海藻酸钙凝胶进行动脉瘤栓塞实验,短期内观察此材料可以成功栓塞动脉瘤模型。但海藻酸盐凝胶随时间推移是逐渐降解的,可能导致动脉瘤发生再通,实验拟设计一种再生性栓塞材料。将大鼠成纤维细胞接种到海藻酸盐凝胶中,探讨细胞在海藻酸盐凝胶的三维立体培养的可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数量明显增多,与海藻酸盐凝胶紧密融合。说明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适应海藻酸盐凝胶的生长环境,而且生长状态良好,进而说明成纤维细胞在海藻酸盐凝胶上可完成三维立体培养,理论上可以成为一种再生性血管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弹簧圈闭塞基底动脉治疗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1例巨大的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动脉瘤内的支架植入.术后DSA复查见夹层动脉瘤继续发展,并波及左侧椎动脉,且在椎基底动脉结合处呈球形扩张.采用弹簧圈将动脉瘤及基底动脉下端一并闭塞,闭塞后左侧椎动脉造影见基底动脉及动脉瘤不显影,右侧椎动脉造影仅见少量的血流缓慢通过.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后遗症.随访至6个月时复查DSA,见基底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不显影,侧枝循环代偿良好.结论 对于发生于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可尝试采用弹簧圈闭塞基底动脉下端进行治疗,这为此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resul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 giant unruptured dissection of the basilar artery ( BA ) .Method A 14-year- old boy underwen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following a minor head trauma was incidentally found a lesion located anterior to brain stem. Further imaging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 ,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TA )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 DSA )were consistent with a diagnosis of giant unruptured dissection of the BA.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treated with BA stenting of the dissected lumen.The follow - up DSA obtained 15 days later showed thrombosis in dissected lumen and a reduction in diameter of the vessel wall.DSA obtained 3 months later revealed extension of the dissection inferiorly to involve the left vertebral artery ( VA ).The dissection expanded at the conjunction of VAs in the shape of ball.Therefore, coil embolization to partly occlude BA at the bottom of aneurysm was performed as a further treatment.Results The prognosis was good.Follow -up DSA 6 months later demonstrated complete obliteration of the dissection and good compensative perfusion from extensively establish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Conclusions For young patients with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BA, coil embolization to partly occlude BA at the bottom of aneurysm might be a tolerabl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which takes effect probably through resulting in the procedure of slow occlusion of BA.  相似文献   
80.
患者女,6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10 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糖尿病病史10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查体:Hunt-Hess分级Ⅲ级,Kernig征阳性,项强3横指,余无其他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