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3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后脑组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方法用针控线拴法和自体血栓制作大鼠颈动脉狭窄合并多发脑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及半定量检测EPO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无再通组梗死侧脑组织在第3天时EPO表达逐渐增高,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时达高峰,第7天时下降到最低点,明显低于非梗死侧,14d时EPO再次增高,但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1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有相对高的表达,2d和3d再通后24h梗死侧EPO与非梗死侧相比无明显增高,第5天达高峰,7d时开始下降与非梗死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组与无再通组梗死侧EPO表达的比较只有在第7天时再通组明显高于无再通组。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脑梗死再通时会刺激一些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且此内源性保护物质的生成也与再通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2.
脑缺血再灌注时 ,细胞内氧自由基大量增加 ,直接参与神经元损伤 ,其机制与氧化DNA损伤有关。氧化DNA损伤主要包括DNA单链损伤和双链损伤。DNA单链损伤可造成多二磷酸腺苷 核糖多聚酶 (PARP)过度激活 ,并引起辅酶I(NAD )衰竭 ,使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氧化DNA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抑制DNA损伤的特异性药物 ,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GABRG2基因多态性在GEFS+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ABRG2基因的突变及多态性与全身性癫痫发作伴高热惊厥叠加综合征(GEFS+)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法对27名GEFS+患者,107名其他癫痫对照组及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GABRG2基因突变及多态性的检测.分别检测其外显子8上的K289M突变,外显子5上的C540T、C588T基因多态性.结果在194例病例及对照中均未发现K289M及C540T的突变,而多态位点C588T等位基因频率C%为59.26%,T%为40.7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突变前后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外显子8的K289M基因突变及外显子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C540T在研究人群中突变率比较低.外显子5的SNP C588T在GEFS+病例组与正常对照之间有明显差异,可能与mRNA二级结构变化影响其稳定性导致功能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ost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表达变化,初步探讨 IPostC 对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occlusion,tMCAO)模型,采用抽签法将21只健康雄性 Sprague Dawley(SD)大鼠(体质量280~30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3只:①假手术组(S);② tMCAO 1h 组(R-1h);③ tMCAO+IPostC 1h 组(P-1h);④ tMCAO 4h 组(R-4h);⑤ tMCAO+IPostC 4h 组(P-4h);⑥ tMCAO 24h 组(R-24h);⑦tMCAO+IPostC 24h 组(P-24h)。缺血后适应的具体操作是在拔除线栓后即刻用动脉阻断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0 s后恢复血流10 s,如此反复操作5次。分别应用 Western blotting 法和免疫荧光法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后适应1、4和24 h 时HDAC1和 GFAP 表达的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①与 S 组相比,R 组 GFAP 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R-1h 和R-24h 显著增加(P〈0.05),P 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 R 组相比,P 组 GFAP 的表达下降,其中 P-4h 组显著下降(P〈0.05)。②与 S组相比,R 组 HDAC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 R-1h 显著增加(P〈0.05),P 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 R 组相比,P 组 HDAC1的表达下降。(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DAC1和 GFAP 蛋白有共定位,且 HDAC1和 GFAP 的变化趋势同 Western blotting 结果相同。结论 IPostC 可能通过降低 HDAC1的表达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 microRNA-99a(miR-99a)对过氧化氢所诱导神经细胞 neuro-2a 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 neuro-2a细胞并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过氧化氢100μmol/ L 刺激组,miR-99a 预处理组(转染 miRNA-99a mimics+过氧化氢100μmol/ L刺激),用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试剂盒检测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H)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活性,Western blotting 检测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ynaptosoma associated protein of molecular mass 25000,SNAP25)及 Mn-SOD、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xtracellular SOD,EC-SOD)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刺激的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分别为85%和89%(P〈0.05),但 miR-99a 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下降程度较小仅为11%(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过氧化氢刺激引起细胞 T-SOD、Mn-SOD 活性降低(P〈0.05),转染 miR-99a mimics 不但能增强 T-SOD 和 Mn-SOD 的活性,还能促进 Mn-SOD 和 EC-SOD 的表达(P〈0.05)。过氧化氢导致细胞中 NADH 含量降低(P〈0.05),miR-99a 能够增加 NADH 含量甚至高于正常细胞水平(P〈0.05)。 miR-99a 还有增加 neuro-2a 细胞表达 SNAP25的趋势。结论 miR-99a 对过氧化氢诱导neuro-2a 细胞引起的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癫发作后不同时间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米诺环素(MT)减轻癫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杏仁核立体定向注射红藻氨酸(KA)建立大鼠癫模型,随机分为治疗(MT)组和非治疗(KA)组,以杏仁核注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SC)组。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裂解片段及Bcl-2和Bcl-xl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KA组相比,MT组caspase-3裂解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接近SC组;Bcl-2在癫发作终止后2h开始上调,24h达高峰并持续到72h。Bcl-xl上调不明显。结论:米诺环素能减少caspase-3的裂解,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激活,从而减轻癫发作对神经元的损伤。这一作用与抗凋亡因子Bcl-2的上调有关,提示Bcl-2可能是癫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7.
8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8.
rhG-CSF增加脑缺血周边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是否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以及其对脑缺血周边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 ,皮下给予rhG CSF ,10 μg/ (kg .d) ,连续 5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中BDNF的表达。进行nestin和BDNF的免疫双标染色。结果  手术 7,14 ,2 1d干预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4 .0 0± 0 .89,3.83±1.17,3.5 0± 1.38,对照组分别为 5 .5 0± 1.38,5 .83± 1.4 7,5 .6 6± 1.6 3,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显著性 (P<0 .0 5 )。干预组梗死边缘区的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可见nestin和BDNF双阳性细胞。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增加脑缺血之后梗死边缘区BDNF的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缺血2 h再灌注,即刻进行RIPostC 3个循环.神经功能评分采用Longa评分法、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3种方法分别在脑缺血后8、24 h,3、7、14和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留取脑组织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部分大鼠应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明确了大鼠的脑缺血状况.结果 Longa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7 d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3 d和7 d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分析显示,RIPostC组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ostC可以减少大鼠脑缺血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3d和7d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
脑缺血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体外模型可控性较强,对于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脑缺血研究中常用的体外模型,为今后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