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静脉溶栓效果循证医学证据充分 Thomas Leng教授:静脉溶栓(IVT)的循证医学证据最早来自于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院( NINDS)关于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剂(rt-PA)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995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之后,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rt-PA用于3h之内的溶栓治疗.由于NIND试验是在美国进行的,参加研究的医院通常是一些较大的、设施先进的医院,rt-pA能在一般的医院普遍使用吗?随后,欧洲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其在欧洲使用,但要求严格观察能否在普遍的医院中安全使用.最后结果显示,在发生AIS3h内使用rt-PA在欧洲也非常安全.随后,他们又观察了3.0~4.5 h之内使用rt-PA溶栓的安全性及3个月的预后,结果显示疗效很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索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住的因颅内外动脉狭窄拟行支 架治疗且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的患者2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结果、并发症及预 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26例患者共发现≥70%的狭窄或闭塞病变54处,动脉瘤30枚(非同流域16枚,狭窄后7枚,狭窄 处3枚,狭窄前4枚)。26例患者中21例实施了狭窄病变的支架置入术,共干预25个狭窄/闭塞病变,技 术成功率100%。选择个体化的动脉瘤干预措施:16例患者的17枚动脉瘤(非同流域、直径<5 mm、 夹层)建议随访观察;2例患者的2枚动脉瘤(直径>5 mm、形状不规则)择期行栓塞术;5例患者的 6枚动脉瘤(狭窄后、狭窄处、多发性、直径>5 mm、后交通段)同期行栓塞术或支架覆盖;3例患者 的5枚动脉瘤(狭窄后、分叶状、多发性、直径>5 mm)建议介入治疗但因家属拒绝手术等原因选择随 访观察。术后发生脑室出血1例。临床随访10~21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仅发现无症状性支架内 再狭窄1例。 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时根据动脉瘤与狭窄病变的位置关系,动脉瘤大小、 形态、位置、数量和患者情况等综合分析后给予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患者中,由于责任血管闭塞、狭窄段较长、全程纤细等原因无法针对责任血管进行手术治疗而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中,通过对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治疗的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75例,有效随访(2年以上)64例。所有64例患者依据术前症状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为0分为两组:TIA组(术前NIHSS=0)37例;脑梗死组(术前NIHSS≠0)27例。对TIA组患者依据手术前后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总体评分量表(GES)打分;对脑梗死组病例分别行术前、术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TIA组37例患者有28例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5.68%;8例术后TIA发作次数减少,好转率21.62%;1例术后症状同术前无明显变化,占2.7%;脑梗死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术后加重者及死亡者。TIA组症状缓解率较高,脑梗死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减轻明显,手术前后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颅内外各血管之间解剖结构上存在着广泛的吻合,理论上可经吻合支代偿而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临床研究证明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后,责任病灶区脑缺血症状确实能够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手术相对安全。所以针对责任血管难以进行手术治疗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病人,可以采用这种治疗方法,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通过吻合支代偿责任病灶区血供,达到改善脑缺血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邓一鸣 高峰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3) : 226-230.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3.00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RT)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实施血管内SRT术的LVO-AIS患者,共167例。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CE)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闭塞组125例。比较两组的血管开通率、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的差异。结果167例患者中,130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77.8%。其中CE组30例(71.4%),LAA闭塞组100例(80.0%);CE组穿刺到开通中位时间为82(45~132)min,LAA闭塞组为53(40~90)min;CE组中位取栓次数为3.0(2.0~5.0)次,LAA闭塞组为2.0(2.0~4.0)次;术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3.6%),其中CE组2例(4.8%),LAA闭塞组4例(3.2%);死亡11例(6.6%),其中CE组4例(9.5%),LAA闭塞组7例(5.6%)。术后90 d预后良好者69例(41.3%),其中CE组15例(35.7%),LAA组54例(43.2%)。两组比较,除穿刺到开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3 ),取栓次数、开通率、术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SRT术治疗CE、LAA亚型AIS-LVO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经股动脉穿刺进行神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对穿刺点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静脉瘘等)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纳入患者共12...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 ,评价其疗效。方法 :颈动脉狭窄患者 2 6 3例 ,其中双侧颈动脉狭窄 97例 ,对侧颈动脉闭塞 2 3例 ,均使用自膨式支架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 2 6 3根病变血管中置入支架 2 6 5枚 ,其中 84例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 :技术成功率 98 9%。术后小卒中 5例 ,颅内出血 4例。围手术期神经源性病死率为 1 14 % ,致残率为 1 5 2 %。对 9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超过 6个月 ) ,其中 2例发生再狭窄 ,1例死亡。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证实 ,其技术和应用材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发病3~18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尿激酶(平均85×104u)溶栓,再通TIMI0的患者,辅以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于1d、7d、14d、21d、30d行ESS评分。结果溶栓联合成形术后,12例血管再通TIMI3(37.5%),13例TIMI2(40.6%),6例TIMI1(18.8%),1例TIMI0(3.1%),总再通率96.9%。4例行球囊扩张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TIMI3,1例TI-MI2。1例MCA和1例BA闭塞溶栓后4h内死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循环呼吸衰竭,1例ICA并发分支栓塞,1例MCA并发ICA夹层。TIMI3、3、1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较TIMI1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TIMI3、2两组间无意义(P>0.05),仅1例BA闭塞再通TIMI0。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迅速再通,提高临床疗效。但不宜过度强调理想再通,且须注意治疗个体化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8.
研究背景锁骨下动脉狭窄主要临床表现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11月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均获成功,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提示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率<20%,椎动脉呈顺向血流,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完全消失,同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出现支架相关性手术并发症。术后10天至6个月时,血管超声及CTA检查未见支架内再狭窄,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
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较(n代表根据血管造影像片进行分析的“U”型襻的个数)。结果犬的颈外动脉“U”型襻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U”型襻形态相似。结论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