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89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治疗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伴静脉窦狭窄的疗效差异。 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或球囊 扩张)的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管理和临床结局进行了前瞻性连续 性登记。介入治疗方案由神经介入医师和患者协商决定。临床结局改善程度分为3级:症状消失、症 状改善、症状无变化或加重。通过比较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症状消失的比 例,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支架组26例,球囊扩张组1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 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组术后颅内静脉窦狭窄两端的压力差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中位 数:0 vs 7 mm Hg,P <0.001)。与球囊扩张相比,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57.7% vs 0, P <0.001)、6个月(88.5% vs 5.9%,P <0.001)和12个月(88.5% vs 23.5%,P =0.001)症状消失的比例 更高,提示临床预后更好。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的效果优于球囊扩张,但该结论还需要未来开展多中心随机 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人术中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5月,对6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改善,NIHSS评分较术前提高1-2分.②保护装置的滤网中均可见捕获的小斑块,无一例患者发生栓子脱落事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得到改善(残余狭窄率均〈30%).③术后3d及3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发现新发的缺血病灶.有1例在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过程中,血液从颈外动脉逆流而加用远端脑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积极治疗后好转.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均未发现再狭窄.结论 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是相对安全、有效的,但尚需大样本病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复杂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收治的24例复杂症状性ICAS[如路径迂曲,病变长(15 mm),病变接近分叉,狭窄合并动脉瘤等]并经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患者资料。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支架术后30 d内任何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者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支架治疗成功;随访期间50%的支架内再狭窄或者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或TIA。结果 24例入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2%(1/24),表现为无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无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血管狭窄率从(87.1±9.3)%降为(17.5±8.7)%。4枚狭窄附近动脉瘤同时栓塞。共18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6例患者(33.3%)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患者为症状性再狭窄并进行了支架内球囊扩张。结论亚满意球囊扩张+Enterprise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技术可行,具有较低并发症。经导管释放的支架可能提高支架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5.
<正>2022年,国际上公布了多项大型神经介入领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结果,在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适应证的扩展、药物治疗、管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4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相关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手段,可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例的治疗,尤其是可预防严重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颅内出血、刺破血管、栓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而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或更多[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年卒中风险约为3.6%~13%[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血管供血区第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至少为11%[6]。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在白种人中进行的尸检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临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7-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粥样斑块形成。在病理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白色斑块和黄色斑块。一般认为,白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少而胶原成分较多,是稳定斑块;而黄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多而胶原成分较少,是不稳定斑块[9]。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远端脑组织血液灌注量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栓塞性脑梗死;③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膜,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远端脑组织梗死;④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累及穿支血管,引起脑梗死[1...  相似文献   
49.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滤器装置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使用必要性。方法  1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术中使用一次性滤器装置 (filtersystem ,FS) ;选同期CAS中未用FS的 51例患者作为对照。术后短期随访。结果  17例患者FS均输送到位 ,并顺利回收 ;支架成功释放 ;术中两组未发生脑栓塞 ,术后 48h两组各有 1例发生脑栓塞。 64例患者术后随访 1~ 6个月 ,平均 3 5个月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在CAS中使用FS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能减少术中斑块脱落导致脑栓塞的发生 ,但要掌握好适应证 ,对多数患者应用一次性FS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