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0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13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篇 |
儿科学 | 28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126篇 |
口腔科学 | 44篇 |
临床医学 | 409篇 |
内科学 | 246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13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313篇 |
综合类 | 841篇 |
预防医学 | 272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309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41篇 |
肿瘤学 | 1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81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55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43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100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发生率、病死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MODS148例。结果本组MODS发生率为11.73%,死亡67例,病死率为45.27%。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合并有慢性疾病、发病早期心电图异常者病死率高,病死率随着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年龄、体温、血糖、尿素氮、肌酐均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健康状况、衰竭器官的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分值为主要死亡因素,病变部位靠近中线及基底动脉系统者MODS的发生率高。结论MODS多发生在急性脑卒中后4h~14d,发生的顺序依次为肺脏、胃肠道、肾脏、心脏,提示MODS的防治除控制原发病外,还应对易受累脏器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并强调全身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2.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43%~65%,有报告达80%,且致残率与复发率均相当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约有20%~40%可复发,因此,寻求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减少缺血性脑血光病的致残率和复发均有重要意义。对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探讨和研究,并积极研究预防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93.
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基因突变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999年2月-2002年12月住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且检测HBV前C区1896位变异性的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前C区变异性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各70例.通过检测HBV标记物、T淋巴细胞亚群、肝细胞纤维化指标及HBV-DNA定量等,对两组不同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筛选HBV前C区1896位变异的预测因子.结果:前C区变异阳性组与阴性组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 4、Ⅳ型胶原(Ⅳ.C)、DNA的相对危险度均大于1,其中CD 4为负相关,Ⅳ.C、DNA为正相关.结论:HBV-DNA定量测定、CD 4、Ⅳ.C数值可看作发生HBV前C区1896位点变异的危险因子;辨证为湿热血瘀兼正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区变异的几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对照组行Quadrant通道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腰腿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椎功能[(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4])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小、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的优点,患者腰腿痛缓解与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较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5.
在我国多数人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Y)感染是通过了宫内、产道损伤和哺乳围产期的母子垂直传播.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遗传传递的甚少。研究表明,HBV感染损伤了患者的遗传物质(DNA),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显著增高。本文通过研究乙肝患者(HBP)父子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了解DNA损伤在父子间的垂直传递,探讨遗传传递在乙肝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正后牙牙体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牙体病变,其中以残冠、残根最常见,而桩核冠应用于残冠、残根修复效果较好。研究[1-4]指出,残留洞壁数和肩领宽度影响其修复效果,且目前对于桩核修复不同缺损程度后效果以及不同修复材料对桩核冠的修复效果鲜有报道。本研究比较Luxacore桩核、玻璃纤维桩、镍镉合金应用于后牙牙体缺损修复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就 相似文献
997.
肝外胆管癌组化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粘液组化特性和CK、CEA和EMA的免疫表达。方法28例肝外胆管癌进行了AB(pH1.0和pH2.5)、AB/AF粘液组化染色和CK、CEA和EM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正常胆管上皮细胞主要含唾液酸粘蛋白,当胆管上皮细胞癌变时,则硫酸粘蛋白含量增加。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瘤细胞对硫酸粘蛋白、CEA和EMA的阳性反应越强。反之,肿瘤分化越高,CK阳性反应越强。结论肝外胆管癌源于胆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癌变时,硫酸粘蛋白分泌增多。粘液组化和CK、CEA、EMA免疫组化反应可作为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8.
999.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对本组病例15例CT资料综合分析腰椎滑脱的CT典型特征,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5-74岁,平均48岁,病程1天-2年,主诉外伤后背痛,下肢麻木12例,间歇性跛行2例,腰痛1例。15例均为双侧腰椎峡部裂,全部为脊椎前后滑脱,发生于L4-5间11例,发生于L5-S1间4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