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对原代培养的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进行诱导,探讨其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实验所用3例成人正常颞肌标本取自于开颅手术患者,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供,患者知情同意。机械分离加混合消化液处理分离单细胞,体外培养及克隆纯化,培养至第3代时加入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分化,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同时结合普通光线在100倍下随机计数6个视野(大于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骨骼肌干细胞培养24h后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短的梭形或棒状。培养第3天红细胞开始裂解成细胞碎屑并聚集、悬浮在培养基中,这些碎屑随着换液而逐渐消失。克隆培养的细胞大约于接种后两三周才能铺满孔底,胞体呈梭形,排列规整。②荧光显微镜下胞核蓝染,每个细胞都呈Desmin染色阳性,证明成人骨骼肌干细胞能够在体外进行克隆培养。③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二甲基亚砜的培养液诱导下,骨骼肌干细胞可分化为形态上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有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表达。⑤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到诱导后的骨骼肌干细胞呈神经丝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阳性。⑥诱导后骨骼肌干细胞分化为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35.9±6.3)%,分化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比例为(43.7±5.3)%。结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且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认为成人骨骼肌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导致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失败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文献方法,采用体重为250~350g的SD大鼠进行栓线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结果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栓线插线时的大出血,以及有时栓线无法正确插入颈内动脉。不用血管夹夹闭颈内、外动脉,直接在颈内动脉靠近分叉处套上一根丝线,用血管钳牵拉,就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出血;遇到栓线插入困难时,向深层次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叉,就可以直视下将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结论 采用预先在颈内动脉套线,可以方便有效地控制出血。插线困难时,向深部解剖显露翼腭动脉后可以在直视下将栓线送入颈内动脉,无需结扎翼腭动脉。整个手术操作可以由一个人完成。  相似文献   
43.
复发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标准关于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诊断 ,目前有几种不同标准 ,尚未完全统一。由于术后随访时间长短不一且缺少大宗病例报道 ,文献报告的垂体腺瘤复发率差别较大 ,在 5 4 %~ 4 4 %之间[1 6] 。有些作者认为只要术后(影像学 )发现垂体肿物再次增大 ,即可诊断为复发 ;亦有作者认为 ,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已经消失的症状体征再次出现才可诊断为复发 ;但也有人认为 ,术后残留肿瘤组织继续生长属于“残余肿瘤再燃” ,不应诊断为复发 ,只有原有肿瘤切除干净 ,重新发生新的肿瘤才能诊断为复发。因此 ,尽快统一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  相似文献   
44.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占垂体腺瘤的0.2%~2.8%,临床上表现为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垂体TSH腺瘤导致的中枢性甲亢的处理原则和原发性甲亢截然不同。错误地采取抗甲状腺治疗不仅不能控制中枢性甲亢症状,反而可以刺激垂体TSH腺瘤迅速侵袭性生长,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术后复发的机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9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垂体TSH腺瘤患者的资料,就其围手术期中枢性甲亢的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CCM合并D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该患者经左颞叶内侧后部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畸形切除术后癫痫得到控制,术后围手术期症状无复发。结论 CCM合并DVA临床相对少见。其治疗过程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相似文献   
46.
目的构建VEGF165低氧启动rAAV载体,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VEGF165低氧启动rAAV载体,采用磷酸钙和氯仿-PEG8000/NaCl-氯仿法构建低氧启动rAAV病毒.通过体内外低氧诱导,验证VEGF165低氧启动rAAV对低氧的特异性.结果体内外实验证实,VEGF165低氧启动rAAV仅在低氧诱导后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蛋白,对低氧具有特异性.结论VEGF165低氧启动rAAV构建成功,可望用于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探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进行脑室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18只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在10~13分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渗透压泵给药组、常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前和模型后24h、3、7和14天分别行mNSS评分;模型后14天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模型后14天,渗透压泵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常规给药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为28.6%±5.8%,低于常规给药组(35.5%±7.6%)和对照组(38.2%±6.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应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脑室给药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缓释的给药方式显著优于单次脑室内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49.
为了深入研究二型谷氨酸羧肽酶(glutamate carboxypeptidaseⅡ,GCPⅡ)功能和了解其在兴奋性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作用,拟构建GCPⅡ的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细胞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切连接,和蓝白筛选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磷酸钙共沉淀的方法转染HEK293细胞,G418筛选阳性细胞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细胞染色的方法鉴定阳性细胞株。采用PCR方法扩增出GCPⅡ;构建含有GCPⅡ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3.1-NA;建立了细胞株HEK293-NA。成功构建了GCPⅡ的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细胞株,为深入研究该酶的功能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目的基于影像自动分割技术测定的杏仁核和海马体积分组, 探讨单纯杏仁核增大的颞叶内侧癫痫(mTLE)亚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定侧明确的107例难治性mTLE患者的资料, 以及同期进行体格检查的195名健康志愿者的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AccuBrain?精准脑影像定量分析系统自动测量头颅MRI图像上双侧杏仁核和海马的体积及其在颅腔内的占比, 以杏仁核体积在颅腔中的占比大于健康人同侧占比的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杏仁核增大的标准。将杏仁核增大而不伴海马萎缩的患者定义为单纯杏仁核增大组, 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95名健康成人的左、右侧杏仁核体积的颅腔占比分别为(0.12±0.01)%、(0.13±0.01)%。107例mTLE患者的致痫侧、非致痫侧杏仁核体积的颅腔占比均为(0.13±0.02)%。9例患者单纯杏仁核增大, 均为致痫侧;发作过程均伴有意识障碍。107例难治性mTLE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12~84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