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2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正>患者女,72岁。主诉:外阴肿胀伴丘疹、水疱7年,加重半年。现病史: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部出现肿胀,伴粟粒大粉红色丘疹,自诉似水疱,有破溃渗出,无明显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大成结节并逐渐增多,累及双侧大阴唇,且不能自行消退。半年前外阴部肿胀加重,结节增长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测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48h后细胞的存活力;观察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对细胞胶原分泌和Ⅰ型前胶原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1.0×10-7,10-6,10-5和10-4mol/L浓度的辛伐他汀可以抑制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并能显著减少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可溶性胶原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1.0×10-7~10-4mol/L的辛伐他汀可以显著的减少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分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细胞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为治疗硬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会雀异黄素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噻哗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金雀异黄索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存活力的影响,并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金雀异黄素对成纤维细胞⒈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0.03125,0.0625,0.125,0.25,0.5,1 mg/L金雀异黄素作用24 h时,成纤维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7.7%,113.8%,132.5%,116.4%,94.5%和83.3%.当金雀异黄素质量浓度大于0.5 mg/L,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在0.0625~0.25 mg/L之间时,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现出促进作用.0.0625、0.125、0.25 mg/L金雀异黄素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后,S期(41.15%±2.88%,61.89%±3.16%,48.18%±1.68%)和G2期(9.76%±3.99%,10.40%±0.54%,7.46%±2.4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S期为30.12%±0.60%,G2期为0.61%±0.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1期细胞(49.08%±3.58%,30.04%±1.89%,44.36%±3.92%)明显低于对照组(69.27%±0.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个浓度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0.4814±0.0138,0.5767±0.0291,0.5675±0.0272)均高于对照组(0.4101±0.02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 mg/L和0.5 mg/L的金雀异黄素作用成纤维细胞后,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0.1662±0.0165,0.2017±0.0203)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金雀异黄素可以促进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促进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4.
弓形虫P30基因MBP融合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 中表达。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P30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并在引物5’端分别引入限制性内切酶EcoRI、SalI酶切位点,用PCR技术从弓形虫RH 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30 基因片段,插入pMALP2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aα感受态细胞,于氨苄LB培养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经过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子。将阳性重组子经IPTG诱导表达,SDS- PAGE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从弓形虫RH 株DNA中扩增出976bp 的P30 基因,构建成功pMALP2 - P30 重组质粒;SDS- PAGE电泳及Western - blot 显示MBP/P30 融合蛋白条带的分子量约为77-5kD,减去MBP的分子量43kD,得出P30 蛋白分子量为34-5kD,且能被弓形虫高免鼠血清识别。结论 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获取P30 基因,并成功构建pMALP2 - P30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了P30 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P30 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对动物的免疫原性研究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45.
目的统计我院皮肤科病理室皮肤转移癌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加深对皮肤转移癌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以皮肤表现首诊的胃印戒细胞癌,并综合2011年1月—2016年1月的皮肤转移癌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皮损形态特征和发生部位等特点,以及原发肿瘤的类型及皮肤转移癌与原发肿瘤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共统计皮肤转移癌14例,占我科皮肤病理室组织病理切片总数0.24%(14/5 955例),其中男5例(36%),女9例(64%),平均年龄(57.46±12.02)岁;9例女患者中,原发于乳腺癌7例(77.8%),胃癌1例,未明确原发灶1例;5例男患者中,原发于肺癌3例(60.0%),食管癌1例,未明确原发灶1例。所有患者中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3例,皮肤转移癌首发率21.4%(3/14);11例患者表现为浸润性红斑及红斑基础上的丘疹、结节,2例表现为头皮孤立结节,1例表现为胸腹部多发结节。14例皮损均分布于头颈部及胸腹部。3例患者的免疫组化显示为低分化腺癌,其中1例经及时化疗后皮损基本消失,随访1年已临床痊愈。结论皮肤转移癌发生率低,以皮肤表现首诊的转移癌少见。对于皮肤转移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6.
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分别在其正义链和反义链的5′末端加上了BamHⅠ和EcoRⅠ的酶切位点,利用PCR技术获取P30抗原基因整个开放阅读框架的碱基序列。PCR产物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与经同样两种内切酶切割的质粒载体pBluescriptSK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BluescriptSK-P30,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遗传标记筛选、PCR扩增及酶切分析对重组子进行了鉴定,为进一步选择真核系统或原核系统体外表达该抗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7.
大学生肠道蠕虫感染情况二十年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肠道蠕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其感染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环境卫生、生活条件、个人卫生、经济状况等都有密切关系。为了摸清在校大学生肠道蠕虫感染情况。作者连续20年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学生进行了粪便检查并收集资料整理,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 B7- 1和 B7- 2在蠕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用 BAL B/ c小鼠皮下注射感染巴西日圆线虫第 3期幼虫 ,在感染当天、感染后第 3d及第 7d分别腹腔注射大鼠抗 B7- 1和 /或 B7- 2单抗 ,以阻断共刺激信号。于感染当天 ,感染后第 7d和第 14 d,计数小鼠外周血液的嗜酸性粒细胞 ,于感染后第 14 d计数小肠绒毛嗜酸性粒细胞 ;EL ISA采用 Watanabe N方法测定 Ig E抗体。 结果 联合应用两种抗体抑制了外周血液及小肠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抑制了 Ig E抗体的产生。然而 ,单用抗 B7- 1或抗 B7- 2一种单克隆抗体 ,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 Ig E水平无明显影响。 结论 在巴西日圆线虫感染免疫中 ,T细胞的激活需要 B7- 1和 B7- 2共刺激分子的参与 ;而 B7- 1或 B7- 2单一分子即可提供足够的共刺激信号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了解太田痣患者在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轻重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并了解该病对青少年患者社交心理的影响.方法 总结553例太田痣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性别、发病时间、临床分型、皮损颜色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对其中299例13~25岁青少年患者进行社会交往倾向及苦恼感受的评估.结果 太田痣发病男女性别之比为1:2.31;先天发病占54.25%,后天发病出现儿童早期及青少年期两个发病高峰;以Ⅱ、Ⅲ型最多见,Ⅳ型最少;皮损颜色可有褐色、青灰、黑褐、蓝紫色的变化;患者的焦虑分量表分、回避分量表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女性各项得分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太田痣在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轻重分型上具有分布特征,太田痣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心理,使其具有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光电协同技术对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效果及客观定量评价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Goffin评分及乳酸试验确诊22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并进行低能量强脉冲光联合射频治疗,3~4周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用VISIA皮肤检测仪及CK无创皮肤测试仪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次后皮肤主观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对比观察并计算统计学差异。结果强脉冲光联合射频治疗5次后,患者诉主观症状较前明显改善。VISIA皮肤检测仪结果显示,5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炎症反应较前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较高。CK无创皮肤测试仪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皮肤红斑值、经皮水丢失量(TEWL)、pH值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含水量增加,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黑素值、皮脂含量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光电协同技术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安全性高,对主观症状及炎症反应等效果显著,同时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明显改善,可作为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