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8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肥胖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与定义根据相关指南及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20年间比20世纪80年代前20年的增长速度升高4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的14年间升高超过4倍。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对大鼠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冷刺激加高盐饮食复合环境因素作用于Wistar大鼠,制成大鼠高血压脑卒中模型,应用抑制性差减克隆技术对卒中样发作鼠和正常对照鼠脑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经过2轮杂交后,产生的克隆均为脑卒中鼠脑组织特异表达的序列.随机挑取288个克隆,进行测序及Gen Bank  相似文献   
103.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RPV1是辣椒素特异性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被激活,导致以钙离子为主的跨膜离子流动,使细胞内Ca^2+浓度改变,进而参与痛觉整合、心血管系统调节、抗炎症反应、听力调节、胃肠功能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4.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VA和WC测量结果,将380例患者分为真性腹型肥胖组(VFO,n=128),假性腹型肥胖组(Pseudo-VFO,n=83),隐性腹型肥胖组(MVFO,n=68)及非肥胖组(Non-obesity,n=101)4组。根据IVST将患者分为IVST正常组和IVST增厚组。根据腹部脂肪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VA正常组和VA堆积组。分析不同组间IVST、SA、VA、VA/SA、WC、BMI的差异。结果 IVST增厚组WC、VA、BMI、VA/SA明显高于IVST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IVST正常组(P<0.05)。VA堆积组IVST、WC、BMI、VA、VA/SA明显高于VA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VA正常组(P<0.05)。真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5),而VA/SA比值低于隐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假性腹型肥胖组SA高于真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和非肥胖组(P<0.05),而其IVST与非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VA/SA、VA、WC是导致IVS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隐性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者室间隔肥厚明显相关。VA/SA是室间隔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比较代谢手术对肥胖与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体质指数(BMI)及代谢指标的总体效果差异.方法 以体质指数28为切点,分为肥胖糖尿病组(BMI≥28 kg/m2,n=10)及非肥胖糖尿病组(BMI< 28 kg/m2,n=10),术前配比各项基础资料,术后3~6个月随访体质指数、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的差异以及两组术后效果的差异.结果 相关分析发现非肥胖患者(BMI< 28 kg/m2)术后BMI下降程度与术前BMI无相关(r=0.416,P=0.232),而肥胖患者(BMI≥28 kg/m2)术后BMI下降程度则与术前BMI高低明显相关(r =0.932,P<0.001).非肥胖患者与肥胖患者手术前后胰岛素抵抗程度、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而尿酸代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后在体质指数的下降程度差异明显,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下降更明显,而两组患者术后在胰岛素抵抗、总胆固醇水平的改善程度上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代谢手术能明显改善肥胖与非肥胖糖尿病患者术后体质量、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且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改善获益相当,肥胖与否不能作为是否手术的绝对指征.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建立瞬时受体电位家族香草醛1型受体(Trpvl)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 通过显微注射法把pcDNA3.1-rTrpv1导入C57BL/6J×CBA F1小鼠的受精卵雄原核中并移植到假孕母鼠输卵管内,用PCR方法鉴定子代基因型,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RPV1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将400枚注射卵移植到16只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中,共出生小鼠120只,获得5只转基因阳性小鼠.其中2只阳性小鼠可稳定传代,经过与C57小鼠回交数次后各自建系.经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的脑组织和肌肉组织中TRPV1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Trpv1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TRPV1通道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观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阻力血管节律性振荡舒缩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血管张力测量仪测定SHR对照组、替米沙坦[5 mg/(kg·d)]组和咪哒普利[3 mg/(kg·d)]组离体肠系膜上动脉Ⅱ级分支血管环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硝酸甘油的反应性及对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节律性振荡舒缩反应.结果 1)第16周时,替米沙坦组和咪哒普利组鼠尾动脉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与对照组相比,替米沙坦和咪哒普利能显著增强SHR肠系膜动脉血管环对乙酰胆碱(10-6~10-4 mol/L)的舒张反应(P<0.01);替米沙坦,而不是咪哒普利,增强血管环对硝酸甘油(10-5 mol/L)的反应性(P<0.05).3)替米沙坦,而不是咪哒普利,显著降低血管环对血管紧张素Ⅱ(10-6 mol/L)和去甲肾上腺素(10-5 mol/L)诱导的节律性振荡舒缩反应(P<0.01).结论 替米沙坦和咪哒普利能显著降低SHR收缩压;替米沙坦可增强SHR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并显著降低SHR肠系膜动脉节律性振荡舒缩反应;咪哒普利虽能改善SHR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而对SHR肠系膜动脉节律性振荡舒缩反应无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有氧运动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与人类代谢综合征相似的大鼠模型,并观察游泳(有氧运动)的干预作用。方法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分别给予普通膳食(对照组)、高脂高盐膳食、普通膳食加游泳和高脂高盐膳食加游泳处理,24周后观测各组的体重、内脏脂肪量、尾动脉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并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和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结果高脂高盐膳食组出现了典型的代谢综合征特征,其体重、内脏脂肪、血压、胰岛素和甘油三酯均比其他组的各项指标显著增加,而葡萄糖输注率显著降低。结论高脂高盐膳食可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有氧运动可减少或控制因高脂、高盐饮食引起的体重、腹围增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调节异常,有效防止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0.
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429例住院病人分为高血压病组(EH,17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DM+EH,117例),糖尿病组(DM,141例),比较三组患者血脂变化情况,并做分层分析,结果: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高血压病例≤55岁男性患者中明显高于>55岁男性患者(P<0.01),女性患者的血浆TC、TG、LDL明显于男性患者(P<0.01),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55岁男性患者中主要表现为TG增高,同样>55岁女性患者为TC、TG、LDL也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在糖尿病组中,血脂变化与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结论:年龄和性别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血脂影响较大,糖尿病和高血压时血脂异常的类型有所不同,但高血压对血脂紊乱的程度无明显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