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背景:动物实验发现细胞因子对睡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水平异常,抑郁症患者的多种病理症状与细胞因子有关。睡眠节律紊乱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但关于细胞因子与睡眠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与睡眠障碍临床特征的关系,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早期干预和功能监测提供理论基础。设计:以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正常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两个精神科病区。对象:本研究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完成,研究对象分为抑郁组和对照组。抑郁组为2001-09/20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抑郁症诊断标准者;②汉密顿抑郁量表(,21项版本)≥18分者;③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和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者。排除标准:①近1年内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和锂盐等,有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接受电抽搐治疗者;②近2周内有感冒、发烧等感染性疾病史者;③有内分泌疾病、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35例,其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6&;#177;1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0岁,平均(34&;#177;10)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浆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②血浆白细胞介素2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血浆白细胞介素2水平(77.92&;#177;36.85)pg/L低于正常对照组(98.98&;#177;30.72)pg/L(t=2.446,P&;lt;0.05),且白细胞介素2水平与睡眠表浅程度呈正相关(r=0.364,P&;lt;0.0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症状的产生可能与细胞因子水平有关,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睡眠表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盐酸哌罗匹隆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口服盐酸哌罗匹隆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6周、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同期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研究组显效率8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分别为86.7%、9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48、0.22,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3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0,P〉0.05),但研究组内分泌方面改变(月经改变、泌乳、体质量增加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哌罗匹隆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且与利培酮相当,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双相躁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2例双相躁狂患者随机分配至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分别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结果利培酮组患者有效率为82.5%,氟哌啶醇组为80.9%;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利培酮组为57.5%,氟哌啶醇组为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40%)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利培酮单药治疗双相躁狂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于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用社会支持量表对53例卒中后抑郁和65例不伴有抑郁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分均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抑郁组男性患者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于女性(P<0.05);抑郁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因子分与SDS总分呈负相关(r=-0.320,P<0.05和r=-0.429,P<0.01);客观支持与SDS总分无明显相关关系(r=-0.033,P>0.05)。结论 社会支持不足可能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原因之一,其中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关系可能更为密切,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之间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5.
富马酸奎地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国产富马酸奎地平时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应用富马酸奎地平与利培酮进行时照研究,采用BPRS、TESS及CGI量表分别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富马酸奎地平与利培酮疗效相似,富马酸奎地平组显效率76.66%,利培酮组显效率73.34%。结论 富马酸奎地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富马酸奎地平在400mg以下几乎不表现锥体外系副作用。  相似文献   
46.
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单、双相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 35例单相抑郁、2 3例双相抑郁和 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IL 2、sIL 2R、IL 10、IL 12水平。结果 单相组血清IL 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相组 (P <0 0 5 ) ;血清IL 2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学机制 ,在单相抑郁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 ,IL 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C型行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C型行为的关系。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女患者各30名纳入研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2名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和患者自行进行C型行为量表测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型行为量表评分男性组焦虑、抑郁分下降,愤怒向外、理智、控制分升高,女性组抑郁分下降,理智、控制、社会支持分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男性组理智、控制分[分别为(40.26±5.63)分和(17.12±4.51)分]由治疗前与常模相当变为治疗后[分别为(44.44±7.72)分和(21.24±4.18)分]高于常模(P<0.05),女性组愤怒、乐观、社会支持分[分别为(18.65±5.26)分、(21.30±3.06)分和(17.65±2.01)分]仍低于常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时显得焦虑、抑郁、退缩、压抑、相对消极,缺少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C型行为的关系.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女患者各30名纳入研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2名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和患者自行进行C型行为量表测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型行为量表评分男性组焦虑、抑郁分下降,愤怒向外、理智、控制分升高,女性组抑郁分下降,理智、控制、社会支持分升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男性组理智、控制分[分别为(40.26±5.63)分和(17.12±4.51)分]由治疗前与常模相当变为治疗后[分别为(44.44±7.72)分和(21.24±4.18)分]高于常模(P<0.05),女性组愤怒、乐观、社会支持分[分别为(18.65±5.26)分、(21.30±3.06)分和(17.65±2.01)分]仍低于常模.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时显得焦虑、抑郁、退缩、压抑、相对消极,缺少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与C型行为的关系。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男女患者各30名纳入研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患者进行BPRS量表、SAPS量表、SANS量表评定和患者自行进行C型行为量表测定。并根据治疗前的SAPS、SANS评分将患者分为阳性组(16例)、阴性组(16例)和混合组(28例)。结果:治疗前不同症状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相似的C型行为特征;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阳性组C型行为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阴性组理智、控制分(分别为45.08±7.93和21.00±3.38分)升高(P<0.05或0.01),混合组焦虑、抑郁分(38.24±7.52和39.76±5.59分)下降,愤怒向外、理智、控制、乐观、社会支持分(分别为18.24±4.79、45.08±7.93、21.86±3.29、23.29±3.47、17.00±2.43分)增高(P<0.05或0.01)。结论:在疾病状态下不同症状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相似的C型行为特征;精神症状消失后,不同症状群的患者C型行为特征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