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进一步探讨 p CDSj32诱发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免疫机制 ,分别用 10 0 μg和 30 0 μg p CDSj32质粒免疫小鼠 ,观察血清 Ig G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单剂量免疫后 4wk,血清 Ig G滴度可达 1∶ 32 0以上 ,以后血清抗体滴度均维持在 1∶ 6 40~ 12 80 ,最少可持续 2 4wk。末次取血清后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 7d,测定血清抗体滴度可骤升至 1∶ 2 5 6 0以上。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表明 ,10 0 μg p CDSj32质粒免疫后 4wk及 8wk血清可介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很强的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用皮内基因免疫注射的方法定位显示重组质粒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及其诱发小鼠抗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 用生理盐水做媒体,将大量制备的质粒pCDSj32溶至100μg/100μl,于小鼠尾根部远端1-2cm处进行皮内注射,4wk后取注射部位皮肤,石蜡包埋,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CDSj32在皮肤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83.
恰加斯病或美洲锥虫病由克氏锥虫感染引起,其临床过程复杂,可以由无症状感染发展至严重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恰加斯病导致心血管疾病可能与克氏锥虫的再感染有关。利用克氏锥虫的Tulahurnen株和从一慢性感染锥虫病患者体内分离并鉴定的SGOZR株再感染小鼠,复制恰加斯病急性期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 0± 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 5± 3条感染小鼠。于第 2 wk、4 wk、8wk和 12 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 ( SWAP)、虫卵抗原 ( SEA )及丝裂原 ( Con A或 L 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 ( M) ,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 2 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 ,第 12 wk呈现明显抑制 ;免疫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或 SEA刺激于接种后第 4wk IL- 1和 IL- 2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 M和脾细胞经 SWAP刺激 IL- 1于第 8wk- 12 wk活性增高、IL- 2于第 12 wk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 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 方法  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2 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 ,用 FCM分析了 CD3+ 、CD4 + 、CD8+ 、CD1 9+ 、CD38+ 、CD1 6 + 56 + 和 HL A- DR+ 细胞的数量。 结果 治疗 12个月后 ,患者 CD8+细胞数继续上升 (P<0 .0 1) ,CD4 + / CD8+比值进一步倒置 ;治疗 2 4个月后 ,CD4 +细胞数开始升高 (P<0 .0 5 ) ,CD8+ 细胞数下降 ,CD4 + / CD8+ 比值升高 (P<0 .0 5 ) ;CD1 9+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显著性升高 (P<0 .0 5 ) ;CD38+ 和 HL A-DR+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呈显著性下降 (P<0 .0 1)。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CD8+ 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所减轻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86.
紫外线减毒活尾蚴免疫水牛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紫外线(400uW/min照射1min)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经皮肤免疫水牛3次,每次1000条/头,每次间隔4周,末次免疫后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均以1000条正常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所有水牛在攻击感染后第42d剖杀,检查免疫后水牛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6头水牛平均减虫率为89.31%,每g肝组织虫卵减少率为86.63%。同时,观察到免疫实验组动物在攻击感染前及以后,其平均体重不断增加,而对照组感染后较感染前平均体重有所下降。体重的增减与水牛的组织病理学损伤的程度、成虫存活的多少和每g肝组织虫卵数的多少成员相关。实验结果提示紫外线减毒活虫苗,在中国有可能用以防止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或降低其感染度,从而减少对人的威胁。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胶体金CWSAg-DIPSTICK在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中的应用。方法:以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g)、尾蚴抗原(CeAg)为诊断抗原,采用胶体金CWSAg-DIPSTICK对325例血吸虫病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28例,慢性血吸虫病297例),79例肝吸虫病人,157例囊虫病人,184例旋毛虫病人,165例肝炎病人,481例肺结核病人,876例普通就诊者以及518例正常人的临床应用与国内几种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胶体金CWSAg-DIPSTICK操作时间为2-5min,阳性检出率为(97.31%-100%)。其中慢性血吸虫病97.31%(289/297),急性血吸虫病100%(28/28);交叉反应率为0.62%-4.89%,其中,肺吸虫病1.96%(3/153),肝吸虫病1.33%(1/75),囊虫病0.64%(3/153),旋毛虫病4.89%(9/184),肝炎1.21%(2/165),结核病0.62%(3/481);假阳性率为0.19%-1.25%,其中,寄生虫病特检门诊普通就诊者1.25%(11/876)、正常人0.19%(1/518)。结论:胶体金日本血吸虫病快速诊断试纸具有特异性较强,操作简便,反应快速,敏感性较高,假阳性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报告用25条、50条、150条和300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皮免疫或减毒童虫皮下注射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攻击感染抵抗力。以25条免疫量为例,尾蚴钻皮及童虫皮下注射后的减成虫率分别为72.1%和70.4%,肝脏减卵率分别为69.4%和57.4%,小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76.6%和80.5%,免疫后的有效保护期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89.
血吸虫病疫苗与血吸虫病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疫苗与血吸虫病预防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武汉430030)石佑恩寄生于人类的几种主要血吸虫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由于日本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如日本血吸虫成虫寿命长;动物宿主多;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治愈后...  相似文献   
90.
森林疟疾是很复杂的,但在东南亚地区经常发生。越南经过十年的控制,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在一些森林山区由于农业和伐木业的高效益吸引了许多来自非疫区和老挝、柬埔寨疫区的移民,使得疟疾在这些地区持续传播。因此,对疟疾的传播因素的确定和定量十分重要,Erhart等进行了定点动态观察疟疾传播的流行病学及相关的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