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卡维地洛(CAR)稳定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5组。一组予普通饲料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其中3组予野生p53基因转染颈总动脉,转染后再选2组分别加喂CAR和美托洛尔(MET),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前、实验后8、12周分别测定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实验结束后检测p53局部表达情况,并分析血管病理形态学。结果:球囊损伤组均出现典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组p53表达明显增加;与单纯转染组比较,MET及CAR组纤维帽厚度均明显增加,但以CAR组更显著(P〈0.01);CAR较MET明显降低血清oxLDL、MDA(P〈0.01),升高SOD、GSH-PX,但对血脂均无明显影响。结论:CAR和MET均能促进斑块稳定,但以CAR为优,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3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PCI造成血管内皮剥脱,剥脱后邻近的内皮细胞向该区域移行、增殖,以初步覆盖剥脱区。达到再内皮化,剥脱区内皮的修复程度与再狭窄形成密切相关。内皮细胞损伤的面积决定新生内膜的增厚程度,损伤后内皮层再生速度的快慢对新生内膜增厚程度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缬沙坦对兔腹主动脉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殖和内皮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拮抗剂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机制。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伴糖耐量减低(1GT)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伴IGT、的MS患者采用吡格列酮45mg/d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胰岛素敏感度检测指数(QUICKI)、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结果治疗后FMD明显改善(P〈0.01),QUICKI指数升高(P〈0.05);hs-CRP水平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IGT的MS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胰岛素抵抗,抑制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4.
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左房室瓣球囊成形术治疗左房室瓣狭窄的疗效。方法 穿刺股静脉 ,送入Mullins导管 ,以Brockenbrough穿刺针穿刺房间隔 ,送入左房导丝 ,通过输送器沿导丝送入Inoue球囊扩张左房室瓣。结果 7例患者左房室瓣口面积平均 0 96± 0 19cm2 ,术后左房室瓣口面积 2 14± 0 2 0cm2 (P <0 0 5 ) ;左房平均压、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功能明显提高。随访临床症状持续改善。结论 PBMV治疗左房室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罹患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62例患MS的受试者入选并最终完成本研究,根据胰岛素敏感度指数检测(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甄别受试者胰岛素敏感性,分为胰岛素敏感组和抵抗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45 mg/d,设立安慰剂对照组。进行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QUICK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体内氧化水平[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检测。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QUICKI增加(P<0.01);NO显著上升(P<0.01);hs-CRP降低(P<0.01);MDA水平降低(P<0.01),GSH轻度升高(P>0.05)。胰岛素抵抗组干预后部分患者胰岛素抵抗改善,未改善者的NO,MDA,hs-CRP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吡格列酮干预能提高MS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吡格列酮治疗的血管益处并非完全依赖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9例,并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1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RDW的差异、以及AMI组中RDW正常者和RDW增高者的院内预后.结果 AMI组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I组中RDW增高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RDW正常者 (P<0.05).结论 AMI患者RDW水平明显增高.AMI患者RDW水平与临床预后相关,高RDW水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2 2 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14 1例 )和非冠心病组 (79例 )。冠心病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 (47例 )和多支病变组 (94例 )。测定各组病人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P<0 .0 5 )。冠心病多支病变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 (P<0 .0 5 )。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显著相关 ,并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OR=1.32 ,95 %CI=0 .75~ 2 .87,P<0 .0 5 )。结论 :冠心病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血清尿酸水平可能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显示出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及内皮细胞CD34表达的影响,探讨AT1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再狭窄的机制和作用。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始终以普通饲料饲养12周,不加任何处理;模型组和缬沙坦给予高胆固醇喂养,4周后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继续高胆固醇饮食4周后行球囊成形术,模型组继续普通饲料饲养,而缬沙坦组给普通饲料+缬沙坦10mg·kg^-1·d^-1喂养4周。12周末取腹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内膜厚度减少56.58%,内膜面积减少66.8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缬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CD34表达增加(P〈0.01)。结论 缬沙坦可以减轻兔腹主动脉成形术后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内膜损伤后的内皮细胞增殖,提高内皮修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