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检测大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取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应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胚胎大鼠心脏IFRD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在大鼠胚胎12、15、19 d心脏中,IFRD1基因mRNA及蛋白均有表达,且呈逐渐下调趋势;其蛋白主要表达于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而在心内膜垫、瓣膜、流出道、大血管内层等处未见表达。结论IFRD1基因的表达随大鼠胚胎心脏的生长发育逐渐下调,且特异表达于大鼠胚胎心脏心房、心室、肌小梁等处心肌组织,可能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者56例,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封堵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封堵器放置的引导和监测以及术后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随访。结果:①5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超声检查显示VSD最大直径为9.7mm,最小为2.6mm,平均4.89±0.92mm,术中X线左心室造影显示分别为10.8mm、2.0mm,平均5.22±0.91mm,超声测值与造影测值间无明显差异;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超声测值小于X线测值(3.13±1.32mmvs5.84±1.71mm),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封堵术后即刻超声检查可见5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1周后残余分流消失,2例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另1例6个月后虽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分流速度小于200cm/s,且未见溶血等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示左室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增快(P<0.05)。结论:超声检查有利于术前选择合适的VSD封堵术患者,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了解心脏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urocortin促进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内皮细胞黏附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聚四氟乙烯置入培养的内皮细胞中.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细胞内反映细胞黏附及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纤维连接蛋白、纽蛋白、Ki-67的表达程度。结果:加urocortin组的聚四氟乙烯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内反映细胞增殖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Ki-67的表达程度明显增加,并且细胞数量有增加趋势。结论:urocortin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在心血管内植入材料表面的生长,这种作用与urocortin增强了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从普通血液和生化指标中寻找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难治性高血压(treatment resistant hypertension, TRH)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2009年12月—2015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规律血液透析的高血压患者174例,其中病例组TRH患者69例,对照组非TRH患者10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TRH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肌酐水平和透析时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平均年龄、尿酸、血白细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ce,AST)、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和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病例组血清钙和白蛋白(albumin,ALB)显著高于对照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40岁(OR:3.350,P=0.010)、GGT<20 U/L(OR:2.554,P=0.024)、10 U/L≤AST<15 U/L(OR:2.499,P=0.011)、ADA<12 U/L(OR:2.259,P=0.044)是透析患者TRH的危险因素;ALB< 41 g/L是保护因素(OR:0.298,P=0.002)。逐步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水平与TRH呈正相关(OR:1.130,P=0.002),ADA水平与TRH呈负相关(OR:0.900,P=0.027)。结论:年龄<40岁、血清GGT<20 U/L、10≤AST<15 U/L和ADA<12 U/L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RH的危险因素,而血清ADA降低和血清ALB升高是TR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了经导管人工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技术发展的背景。技术内涵和发展。文章还介绍了经导管二尖瓣修补术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情况及展望。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索非侵入性体外聚焦功率超声(FPU)肾周脂肪改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安全性研究:拟入选健康家猪分为FPU组及对照组,完成FPU肾周脂肪改性及1周、4周、8周随访,评估治疗安全性及改性后肾周脂肪组织结构变化。(2)临床探索研究:拟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完成FPU肾周脂肪改性及1个月、6个月随访,评估安全性事件和血压变化,主要有效终点定义为6个月随访时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1)安全性研究:共入选16只健康家猪,FPU组及对照组各8只,顺利完成FPU肾周脂肪改性及1周、4周、8周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器官损伤等严重安全事件发生,血生化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FPU组家猪术后1周、4周、8周组织病理结果提示,肾周脂肪结构明显破坏伴组织纤维化且以8周变化最明显。(2)临床探索研究:共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例,均完成FPU肾周脂肪改性及1个月、6个月随访。研究中未见死亡、器官损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血生化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6个月随访时患者诊室收缩压较基线下降了(18.1±13.7)mmHg(P<0.001),舒张压下降了(1...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后新发异位心律失常(EA)的类型、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228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5例(19.7%)患者在介入封堵PMVSD术后(2.26±1.06)天出现61例次新发EA,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14例次、室性早搏14例次、交界性逸搏心律8例次.所有EA患者均未给予特殊处理,43例(95.6%)病人的EA平均持续(4.16±2.71)天,2例患者在1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心律.术后随访(14.85±12.52)个月.未发现新发的EA.PMVSD缺损口下缘距三尖瓣隔瓣距离(DDSTV)及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右冠瓣环距离(DDRAV)与术后EA的发生有关,当DDSTV≤2.45 mm或DDRAV≥3.05 mm时对术后EA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EA是PMVSD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但预后较好.对具有危险因素的PMVSD患者,介入治疗后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因、临床特征、致病微生物的变迁等因素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提高IE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IE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病因、临床特征、致病微生物及并发症等。结果:基础病因中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下降(33%),而无基础心脏病比例(30%)和先天性心脏病比例(23%)明显增加。发热(88%)仍是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其次是贫血(73%)和心力衰竭(54%)。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是IE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血培养阳性率为49%,草绿色链球菌仍是主要致病菌(40%),其次为葡萄球菌。葡萄球菌IE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草绿色链球菌(P<0.05)。6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住院期间病死率6%,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结论:IE基础病因和致病微生物及临床表现均发生了许多变化。对进行性心力衰竭、感染不能控制和超声发现较大赘生物及瓣膜严重损害和反复栓塞患者应提倡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9.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有759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进行介入治疗,对其中13例严重并发症和1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13/759)。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占总病例的0.53%(4/759);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占总病例的0.26%(2/759);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组的并发症占总病例的0.92%(7/759);肺动脉瓣狭窄和其它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组未见严重并发症。1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4个月死亡(因合并有限制型心肌病),全部患者病死率为0.13%(1/759)。有2例病人行紧急外科手术,紧急手术率为0.26%(2/759)。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与正常人心房肌组织凋亡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寻找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初步分析ASD患者心房肌组织凋亡基因表达谱的特征.方法:提取ASD患者及正常人心房肌组织mRNA,标记cDNA探针,分别与含有218个人类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片段的cDNA微矩阵芯片杂交,对二者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①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基因17个,其中11个基因具有促凋亡作用,6个基因具有凋亡抑制作用;②ASD患者心房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均明显下调,而促凋亡基因中3个基因表达下调外,其余基因均明显上调.结论:ASD患者心房肌组织的凋亡基因表达谱已发生明显变化,心房肌细胞凋亡可能与ASD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