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4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83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4篇 |
综合类 | 154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药学 | 48篇 |
中国医学 | 125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通过检测肺癌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上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HLA-Ⅱ类)抗原的表达来探究肺癌患者局部的免疫情况。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癌患者(n=18)病变累及处及对照组(n=15)的AM,利用SABC法检测两组人AM上的HLA-DR和HLA-DQ抗原的表达。结果显示肺癌患者AM上的这两种HLA-Ⅱ类抗原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HLA-DR的表达分别为72.9%和81.3%,P<0.01;HLA-DQ的表达分别为 42.7%和 60.4%, P<0.001),其中 HLA-DQ抗原减少更明显。提示肺癌患者病变局部AM的抗原识别和提呈能力是下降的,这对肺癌的免疫是不利的,AM上HLA-Ⅱ类抗原表达的减低可能影响到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支架内血栓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ACS并行PCI患者1425例,根据入院时MPV水平三分位分组:低MPV组(T1组),MPV≤11.0 f L,477例;中MPV组(T2组),MPV 11.0~12.1 f L,448例;高MPV组(T3组),MPV>12.1 f L,50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确定MACE的预测因素。结果 ACS患者PCI术后12个月累计MACE发生率为4.42%,Cox分析结果显示高MPV值(OR 1.46,95%CI 1.06~2.01)与血小板抵抗(OR 2.31,95%CI 1.40~3.80)是12个月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高MPV值与血小板抵抗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且两者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结论 MPV与血小板对ADP反应性是ACS患者PCI术后远期MACE的预测因素,并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6.
背景长期心尖部起搏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差。目的评价右室中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P组)和右室中位间隔部组(RVSP组),经过长期随访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率、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经过46.9±9.6个月随访,RVSP组与RVAP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比较,RVSP组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RVAP新发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SP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97.
98.
在药源性疾病高发的今天,经皮给药成为临床重要给药方式,为了降低皮肤天然的屏障功能对药物吸收的阻碍作用,各种促近皮肤透皮吸收的方法层出不穷,在紧急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显著增大药物渗透率,提高临床疗效。但对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日常频繁使用,会一定程度增加皮肤通透性,破坏皮肤天然结构,影响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导致部分皮肤病的发生。因此本文从皮肤结构、皮肤功能、皮肤障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入手,在深入了解药物透皮吸收原理的前提下,提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旨在引导患者正确应用药物透皮技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