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3篇
  13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痰涂片镜检查找抗酸杆菌,是发现传染源、确定诊断、制定化疗方案、考核疗效、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结核病控制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铜仁地区从2005年开始实行新的双盲法痰涂片镜检质控,2005~2007年铜仁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按双盲法复检原则,对全地区10个县(市、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进行了痰涂片质量控制。现将3年质控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2.
埋伏多生牙手术治疗的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埋伏多生牙所致之错畸形,分析手术治疗对牙列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36例埋伏多生牙病例,术前取模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取模,比较牙列变化.结果埋伏多生牙造成牙列局部错畸形者达86.1%,主要表现为正中分开、个别牙错位、恒牙迟萌、乳牙滞留等.术前有正中分开者,术后6个月,正中间隙缩小,手术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t=11.00,P<0.001);术前恒前牙错位萌出者,术后无明显变化;恒牙迟萌者术后6个月均已萌出.结论术前有正中分开或恒牙迟萌者,手术治疗即可达到矫正效果;术前为恒前牙错位萌出者,术后仍需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53.
彩色舌体的自动提取技术为中医舌诊客观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操作手段.传统舌图像的提取方法不能较精确地提取所需的舌体部分,且对于舌体细节(如舌体伪轮廓和点刺)的处理也不够理想.采用首先提取彩色舌图像在RGB空间的亮度特征信息,然后使用平滑、图像增强的方法对舌图像进行处理,再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自动分割,以提取出彩色舌体的初始轮廓.通过提取舌图像的最大连通区域以去除其他非舌体区域,进行负向处理后再次提取最大连通区域以去掉舌体内的孔洞,最终通过数学形态学及逻辑与运算提取出所需的舌体部分.实验证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分割效果,满足后续舌体内部感兴趣区域再提取和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4.
目的了解铜仁市结核病耐药流行状况,评价结核病控制效果,为制定结核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铜仁市2012年-2013年结核病门诊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491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铜仁市结核病患者总耐药率为18.7%,其中初治耐药率为17.8%,复治耐药率为24.3%,耐药谱中链霉素耐药率最高;耐多药率为6.1%,其中初治耐多药率为5.2%,复治耐多药率为11.4%,耐药谱中以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最为常见;单耐药率为9.0%,耐药谱中链霉素耐药率最高。结论铜仁市结核病耐药率低于全国水平,在进一步实施DOTS策略情况下,仍需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并高尿酸血症降低尿酸干预血脂水平变化。方法动物实验分组:(1)对照组(A1)(单纯SHR组) n=20雌雄各半用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两周。(2)SHR并高尿酸血症组(B1) n=30雌雄各半用腺嘌呤(150 mg/kg溶于0.5%CMC-Na)和乙胺丁醇(250 mg/kg溶于0.5%CMC-Na)灌胃两周;(3)继续造模对照组(A2)(单纯SHR组) n=10(从对照组A1随机选取),雌雄各半,在A1组干预完成后,再用等体积0.5%CMC-Na灌胃,继续灌胃5周。(4) SHR并高尿酸血症继续造模组(B2) n=10(从SHR并高尿酸血症组B1随机选取),雌雄各半,在B1组干预完成后,再用腺嘌呤(150 mg/kg溶于0.5%CMCNa)和乙胺丁醇(250 mg/kg溶于0.5%CMC-Na)继续灌胃5周。(5) SHR+高尿酸血症+尿酸降低组(B3) n=10(从SHR+高尿酸血症组B1随机选取),雌雄各半,在B1组干预完成后,再用腺嘌呤(150 mg/kg溶于0.5%CMC-Na)和乙胺丁醇(250 mg/kg溶于0.5%CMC-Na)和别嘌呤醇(10 mg/kg溶于0.5%CMC-Na)继续灌胃5周。在动物实验前,在动物实验2周,4周,7周。用酶标仪分别测定血中尿酸(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中尿酸水平、血脂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SHR并高尿酸血症降低尿酸血脂水平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6.
正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病理机制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中医因其以肾虚为本的虚损证候将AA命名为"髓劳病",慢性再障(CAA)为血液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T细胞免疫异常在CAA发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分布异常及功能亢进引起细胞凋亡进而导致造血组织损伤。研究证实~([1])IL-23可刺激T细胞活化、维持和稳定其特征,IL-23  相似文献   
157.
目的:通过观察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病患者免疫失衡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机理。方法:按照诊断标准收治30例慢性髓劳病患者,应用FCM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表达比例的变化,ELISA法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RT-PCR法检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前后IL-17mRNA和RORγ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疗前试验组慢性髓劳病患者CD_4~+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降低,CD_8~+细胞比例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后试验组CD_4~+细胞比例、CD_4~+/CD_8~+比值升高,CD_8~+细胞比例下降,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前试验组慢性髓劳病患者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后较疗前下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补髓生血颗粒通过调整异常表达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值,进而抑制亢进的细胞免疫状态,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2补髓生血颗粒通过下调IL-17、IL-17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以恢复因免疫损伤而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进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补髓生血颗粒具有调整慢性髓劳病患者免疫失衡的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颗粒治疗慢性髓劳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8.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脑缺氧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及低氧状态下人参皂甙Rd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急性低氧对照组、低氧预处理干预组、人参皂甙Rd预处理干预组,每组按缺氧后不同时间点(复氧后0h、4h、9h)再分为3亚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缺氧后复氧即刻,HIF-1α蛋白少量表达,主要存在于海马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复氧后4h,HIF-1α表达逐渐达高峰,至9h时HIF-1α表达又明显减少。低氧预处理干预组及人参皂甙Rd干预组的实验结果发现HIF-1α表达较急性低氧对照组减少,与急性低氧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个干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低氧可以促使HIF-1α在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低氧预处理干预及人参皂甙Rd干预均可促使大鼠脑组织HIF-1α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59.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受损为特征。罗普司亭作为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多个角度对罗普司亭治疗AA的机制与临床应用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包括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考量。并展望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和新型治疗靶点的探索,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