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术中头孢曲松所致过敏性休克误认为麻醉后体位性低血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43岁男性患者,因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痛入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时BP 157/100 mm Hg.术中行麻醉诱导后BP110/70 mm Hg,随后将患者由仰卧变为俯卧,给予头孢曲松2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几分钟后患者出现血压下降,BP 60/40 mm Hg,HR 100次/min,ECG出现T波倒置.考虑为麻醉后体位性低血压,经处理后情况好转,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第2天再次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滴入10 ml后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痒、胸闷、大汗及呼吸困难.BP70/40 mm Hg,HR 130次/min,SpO2 0.80.立即停用头孢曲松,给予抗过敏、扩客及抗休克等治疗,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平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椎间孔镜手术的镇静、镇痛效果及最佳给药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右美托咪定的不同剂量分为5组[A组:未输注右美托咪定;B组:右美托咪定0.2μg/(kg·h);C组:右美托咪定0.3 μg/(kg·h);D组:右美托咪定0.4 μg/(kg·h);E组:右美托咪定0.5 μg/(kg·h)].比较给药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清醒镇静评分(OAA/S)和疼痛语言描述评分(VRS),辅助阿片类药物剂量,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除A组手术开始时血压值明显高于入室时(P<0.05),不同右美托咪定剂量组的术中血压均有一定的下降;手术结束时所有患者的血压、心率都比入室时的血压、心率明显降低.A组的疼痛发生率为83.3%(10/12)、B组为86.2%(25/29)、C组为66.7%(12/18)、D组57.1%(8/14)、E组50.0%(6/12),A、B组患者疼痛率高于C、D、E组.5组患者术中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 右美托咪定0.5 μg/(kg·h)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及降压作用,对呼吸影响小,麻醉并发症少,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优劣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以365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60岁者154例占42.19%、ASAⅢ级患者60例占16.44%)作为观察对象,术中麻醉分别采用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方式,记录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过程分析显示,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组和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65%(3/17)和22.45%(11/49),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麻醉方式(0/44、0/255);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则以血压降低[29.55%(13/44)]或升高[13.64%(6/44)]为主要表现,且显著高于喉罩静脉全身麻醉组[血压降低者:8.24%(21/255)、升高0.78%(2/2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909,P=0.000;x^2=19.123,P=0.000)。结论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应结合术前全身状态、伴发疾病及手术要求等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其中以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条件下伤害敏感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2,IOC2)和低温的关系,为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条件下麻醉深度的监测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39例拟行体外循环低温条件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术中监测生命体征、脑电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1,IOC1)、IOC2、BIS值及体温;比较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期间、体外循环后不同时点IOC1、IOC2、BIS值和体温的波动和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 在体外循环期5、10、15、20 min间,与体外循环前5、10、15 min及体外循环后5、10、15 min相比,体温与IOC2均显著降低,且变化有相同趋势(P< 0.01);BIS值并不随体温的变化而变化,与体温的相关性极弱;而IOC2与体温呈正相关性(R2=0.71,P< 0.01).结论 低温能增加镇痛深度,IOC2与体温的变化呈正相关,且有效反映镇痛强度.IOC2监测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期间术中监测镇痛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体外循环期间的麻醉和镇痛深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各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优劣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以365例行脑深部电刺激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年龄>60岁者154例占42.19%、ASAⅢ级患者60例占16.44%)作为观察对象,术中麻醉分别采用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和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方式,记录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过程分析显示,局部麻醉复合神经安定镇痛组和局部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7.65%(3,17)和22.45%(11/49),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麻醉方式(0/44、0/255);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则以血压降低[29.55%(13/44)]或升高[13.64%(6/44)]为主要表现,且显著高于喉罩静脉全身麻醉组[血压降低者:8.24%(21/255)、升高0.78%(2/25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9,P=0.000;χ~2=19.123,P=0.000)。结论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应结合术前全身状态、伴发疾病及手术要求等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方式,其中以喉罩静脉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Dex)用于帕金森(PD)患者脑核团毁损术的效果以及对术中脑核团的微电生理监测(MER)的影响,探求Dex在脑核团毁损术监测麻醉的最佳使用剂量.方法 选择2012年1至6月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拟行脑核团毁损术的PD患者6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患者不使用任何麻醉镇静剂,B组:患者给予Dex负荷量0.3μg/kg静脉输注(持续时间15 min),维持量0.3 μg· kg-1·h-1;C组:Dex负荷量0.5 μg/kg(持续时间15 min),维持量0.3 μg· kg-1·h-1.分别记录入室(基础值)、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及60 min(T6)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经鼻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OAA/S和VRS评分.结果 与人室相比,B、C组心率减慢、呼吸次数减少,C组PET C02升高.3组患者术中血压均控制良好.A组患者VRS评分≥1比例明显高于B、C两组,而C组患者OAA/S评分>1比例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有2例(10%)患者脑核团的MER监测受到影响.结论 入室后给予PD患者Dex负荷剂量0.3μg/kg,维持剂量0.3 μg·kg-1·h-1,对手术及脑核团的MER影响不明显,对呼吸影响较小,有一定的镇静镇痛及降压作用,适合用于PD患者脑核团毁损术的监测麻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