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癫痫手术患者麻醉管理进行回顾性比较,探讨致痫灶精确定位切除手术中较好的麻醉方法。方法对2005年至2007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27例癫痫手术的麻醉病例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所有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全麻组(A组,105例),全麻+术中唤醒组(B组,16例)和局麻+安定镇痛组(C组,6例)。A组和B组均实施全麻插管,患者插管后持续输注丙泊酚(2.69±0.48)mg/(kg.h-1),瑞芬太尼(0.09±0.02)μg/(kg.min-1)和维库溴胺0.05~0.06 mg/(kg.h-1)维持麻醉,其中部分A组患者联合吸入异氟烷0.4%~0.6%,而B组患者均未吸入异氟烷;C组患者不实施全麻,在用0.5%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合剂行头皮神经阻滞后,经静脉输注丙泊酚1~2 mg/(kg.h-1)和瑞芬太尼0.03~0.05μg/(kg.min-1)实施安定镇痛。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致痫灶定位术实施前15 min停止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输注。在15~30 min 94.8%的A组患者均可满意实施致痫灶定位的检测;而B组患者在停药后20~40 min 100%可成功唤醒患者并实施检测;C组患者停药后清醒较快,但对致痫灶定位操作的耐受较差,其中2例患者拒绝合作而放弃。结论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均适合于癫痫手术的麻醉管理,术中应严格掌握给药剂量与时机,根据手术步骤精确调节麻醉药物的输注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4,JL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右美托咪定组于术中按0.2μg·kg^-1·h^-1持续泵人右美托咪定。两组术中麻醉维持按瑞芬太尼0.1~0.3μg·kg^-1·min^-1、丙泊酚2—6mg·kg^-1·h^-1持续泵人。记录两组不同时段SBP、HR、BIS、PETcO:,记录术中电刺激进行肌电(EMG)监测时患儿体动发生例数、术后躁动例数。结果右美托咪定组EMG监测时HR低于对照组,术中EMG监测时体动例数(0)及术后躁动例数(6.7%)少于对照组(13.3%,13.3%)。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维持,可使患儿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减少术后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喉罩全麻用于功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以适应手术的特殊需要,并减轻其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其并发症。方法功能神经外科拟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帕金森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ASA分级Ⅰ一Ⅱ级,年龄36-76岁,体重49-95kg。常规麻醉诱导后,给予喉罩全麻,进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喉罩置人前、喉罩置入即刻及喉罩置入后1、2、3、5、10分钟时的血压、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观察患者喉罩置入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并发症。结果所有应用喉罩麻醉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喉罩一次插入成功率〉90%,且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控制通气方面,喉罩和气管插管同样的安全、有效,避免了气管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在立体定向手术麻醉管理方面存在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中脊髓背根电刺激检查过程中适宜的麻醉深度.方法 选择全麻下接受SPR术的痉挛性脑瘫患者20例,观察术中患者接受脊神经后根电刺激检查过程中,不同麻醉深度(A点:患者BIS<60;B点:BIS值在60~69;C点:BIS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微血管减压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镇痛泵中给予芬太尼0.5mg+氟比洛芬酯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关硬膜前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50mg,镇痛泵中芬太尼0.5mg+氟比洛芬酯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C组镇痛泵中芬太尼1m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D组镇痛泵中曲马多800m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四组均于术毕前1小时静脉给予昂丹司琼8mg.观察四组术后0、2、6、12、24h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四组术后24h内镇痛评分各时间点相比,B组明显优于A组,A组明显优于C组,C组明显优于D组;镇静评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中以恶心呕吐发生率最高,D组较其他各组更具显著差异.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和D组.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安全应用于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镇痛,具有超前镇痛、镇痛效果好的特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应用芬太尼或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需要进行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模型建立的恒河猴及其它大型实验动物提供一种简捷、迅速、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采用健康成年恒河猴20只,均为雄性,年龄7~9岁,体重7~11 kg,基础麻醉应用0.1 m L/kg氯胺酮及速眠欣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待动物入睡后行气管插管(ID:4.5~5.5#)。随后送入介入中心,入室后连接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完成有创动脉压及导尿管置入等。术中实验动物采用呼吸机控制呼吸,丙泊酚2~4 mg/kg/h持续泵入进行麻醉维持,术中根据动物的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情况变化调整剂量,必要时追加上述氯胺酮与速眠新的混合液,并根据手术的需要调整心率、血压、体温等。溶栓前后行脑MRI造影,造影时停止输注麻醉药物,恢复动物自主呼吸。术中监测实验动物的心率、体温、有创动脉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于麻醉诱导后和术中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共进行实验20次,均按预计方案实施完成,术中未发生动物躁动、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实验结束停药后,实验动物很快清醒并送回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后续处理。20只恒河猴15只存活24 h以上,5只死于溶栓后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面积较大。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合并复合麻醉维持为此类比较复杂的介入及MRI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一种安全、实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1例43岁男性患者,因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痛入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时BP 157/100 mm Hg.术中行麻醉诱导后BP110/70 mm Hg,随后将患者由仰卧变为俯卧,给予头孢曲松2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几分钟后患者出现血压下降,BP 60/40 mm Hg,HR 100次/min,ECG出现T波倒置.考虑为麻醉后体位性低血压,经处理后情况好转,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第2天再次给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滴入10 ml后患者突然出现全身痒、胸闷、大汗及呼吸困难.BP70/40 mm Hg,HR 130次/min,SpO2 0.80.立即停用头孢曲松,给予抗过敏、扩客及抗休克等治疗,症状逐渐消失,血压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采用不同降压药物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将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3组,每组15例,分别为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组(A组)、尼卡地平 艾司洛尔组(B组)、对照组(C组)。均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A组给予乌拉地尔10 mg、艾司洛尔0.5 mg/kg,B组给予尼卡地平0.5 mg、艾司洛尔0.5 mg/kg,C组仅单纯使用全麻药(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维库溴铵诱导),不辅助任何血管活性药物。观察麻醉前血压,气管插管后1、3、10 min及气管插管拔管前、后的血压变化和心率变化。结果3组麻醉前入室时血压(收缩压)分别为A组(116±26)mmHg、B组(120±22)mmHg、C组(124±19)mmHg;气管插管后1 min,3组收缩压均有升高,分别为A组(126±29)mmHg、B组(122±19)mmHg、C组(145±18)mmHg;气管插管后3 min血压开始下降;气管插管后10min,3组收缩压均低于入室时收缩压,分别为A组(105±15)mmHg、B组(96±11)mmHg、C组(116±18)mmHg。气管插管后1 min血压上升幅度为C组>A组>B组(P<0.05);气管插管后10 min血压降低幅度为B组>A组>C组(P<0.05);拔管前和拔管后即刻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为C组>A组>B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需调控血压,尤其在麻醉诱导期及气管插管前后。应用适量降压药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尼卡地平 艾司洛尔比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降压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9.
脑电双频谱在功能区癫痫灶切除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京生  田肇隆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09,31(10):577-58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BIS)在大脑重要功能区癫痫灶切除术唤醒麻醉中的作用。方法20例运动区病灶切除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BIS监测下持续输注丙泊酚24mg/(kg·h)+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00.8%异氟烷维持麻醉,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在大脑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前1520min停止丙泊酚输注和异氟烷吸入,在BIS〉60后进行大脑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以及脑功能区电刺激病灶定位,在BIS〉70后开始唤醒患者,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确定癫痫病灶区后加深麻醉。6例语言区病灶切除患者采用局麻加静脉复合麻醉,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12mg/(kg·h)+瑞芬太尼0.050.1μg/(kg·min),间断静脉输注芬太尼每次0.050.1mg、氟哌利多每次12mg,在ECOG监测前1520min停止输注丙泊酚,进行ECOG监测病灶定位,观察患者的语言功能。结果2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都能够做出握手、抬腿、睁眼等动作,唤醒时的BIS值为79.0±6.0。6例局麻+强化患者均配合术者完成病灶定位过程中的语言功能测试。所有患者无躁动、呛咳发生。结论局麻+强化麻醉可用于语言区癫痫灶的定位和切除。BIS引导下的精确麻醉用药,可用于指导癫痫患者术中癫痫灶的定位和切除,以及功能区癫痫灶切除的术中唤醒。  相似文献   
20.
兰飞  王天龙  冯华  田肇隆 《北京医学》2009,31(11):666-668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凯纷)与芬太尼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患者术后急性疼痛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KF组,30例)与芬太尼组(F组,30例)。手术结束前20min分别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mg/kg、芬太尼0.1mg,比较术后早期拔管时间,镇痛起效期1h内评估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VRS镇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OAA)。结果拔管后F组RR在5min[(13.0±0.9)次/min]、10min[(13.8±0.9)次/min]、30min[(16.5±0.9)次/min]时明显低于KF组。KF组OAA值在苏醒后5min[(0.3±0.5)分vs.(0.8±0.4)分]、10min[(0.3±0.4)分vs.(0.8±0.4)分]较F组显著降低,VRS值在苏醒后30min[(0.7±0.6)vs.(1.3±0.7)]、60min[(0.8±0.6)vs.(1.4±0.6)]较F组显著降低(P&lt;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相对芬太尼对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静脉麻醉鼻内镜术后术后急性疼痛的防治更具优势,氟比洛芬酯1mg/kg可以防治功能性鼻内镜术后急性疼痛.同时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