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调肝理脾方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环节及作用.方法: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给予乙醛的干预,免疫细胞化学和图象半定量分析的方法测定各肝星状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结果: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方药血清可以通过减少Bcl-2和FasL的表达与增加p53和Fas的表达,促进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P<0.01,P<0.05),并且其诱导凋亡作用中Bcl-2的表达是高度敏感的.结论:调肝理脾方药血清可以通过减少Bcl-2和FasL的表达与增加p53和Fas的表达的环节干预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2.
目的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萎康胶囊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复制大鼠胃癌前期病变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萎康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癌前期病变胃黏膜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表达强度显著增强(P<0.01),而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cl-2表达强度均低于自然恢复组(P<0.01)。正常大鼠胃窦部黏膜腺体增值带较多细胞Bax蛋白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胃癌前期病变区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尤其在异型增生区域信号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减弱。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ax表达强度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存在着Bcl-2、Bax蛋白表达的异常现象,萎康胶囊则有下调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从酶组化及超微结构角度进一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发病机制及"甘平养胃"、"胃乐"方剂治疗CAG机制。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插入法及去氧胆酸钠口服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对酶组化进行光镜半定量及图像分析仪定量观察,光电镜观察胃粘膜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光电镜观察发现模型组病变显著;SDH活性明显降低,LDH活性明显升高,经治疗后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善,酶活性恢复至近正常水平。结论酶活性异常及细胞器退行性变是CAG发生原因之一,"甘平养胃"、"胃乐"方剂对其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4.
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窦是不连续毛细血管 ,为通透性最大的血窦之一 ,其内皮细胞扁而薄 ,上有发达的窗孔 ,且窗孔无隔膜 ,整个细胞呈筛型状态。透射电镜在正常肝窦内皮外看不到有基底膜存在 ,如用特殊方法可显示少量网状纤维或 型胶原 ( - C)。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内皮窗孔逐渐减少或消失 ,内皮下基底膜形成 ,类似于连续性毛细血管 ,此过程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 ( sinusoid capillarizatin) ,是肝纤维化的重要病理过程 ,对肝细胞功能影响很大 ,不仅发生较早 ,与肝星状细胞 ( HSC)的活化及窦内皮细胞的表型转化直接相关 ,还参与促进形成门脉高压症。病理刺激持…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以“白酒-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6周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给药后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结果]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纤维化明显;经4周治疗,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透明质酸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中药组能显著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有效阻止和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6.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ALD)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从乙醇在体内的代谢途径、ALD的形成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有人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方面对本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就当前ALD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评述,为ALD的深入研究及治疗打下基础。1 现代医学对ALD发病机制的研究1.1 乙醇和乙醛的毒性作用过去认为ALD单纯是由于营养不良的原因造成的,但最近的研究证实,乙醇和乙醛的直接毒性作用是导致ALD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乙醇的肝毒性是…  相似文献   
77.
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特点与温清并用方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较为常见,其急性发作期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本虚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阳虚、脾肾阳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壅滞。治当以温清并用,寒热同调。半夏泻心汤、连理汤、乌梅丸、温脾汤四方皆为寒热同调之方,均可温清并用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溃疡性结肠炎,但侧重点不同。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消痞;连理汤重在健脾化湿;乌梅丸作用于肝脾肾,重在温中散寒;温脾汤则是典型的温下剂,属温清并用方中之重剂。  相似文献   
78.
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EGF含量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下法和温涩法对UC大鼠结肠EGF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TNBS/乙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灌喂温脾汤和真人养脏汤进行实验性治疗,然后于1周、2周、4周三个时间点测定结肠EGF含量变化.结果:温脾汤组结肠EGF在UC整个病种中呈上升趋势,而真人养脏汤组始终保持较低水平,甚至在UC早期低于正常水平.结论:温脾汤能更好地促进EGF含量的增加,即温下法比温涩法能更好地通过肠黏膜保护作用机制,减轻UC黏膜的损伤和炎症.  相似文献   
79.
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介绍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0.
溃结饮对UC大鼠血浆GMP-140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溃结饮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建立TNBS 乙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模型 ,观察用溃结饮分别治疗 1、2、3周后 ,UC大鼠血浆GMP 14 0含量的变化。结果 :UC时 ,血浆GMP 14 0含量升高 ;在第 1、2、3周时 ,溃结饮组血浆GMP 14 0含量均低于模型组 (P <0 0 5 ) ,且其治疗作用优于柳氮磺吡啶组。结论 :溃结饮发挥对UC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是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 ,从而减轻肠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