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乙醛所致肝星状细胞增殖的离体模型的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国内首次建立乙醛所致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离体模型。方法:通过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取传一代星状细胞作为对象,选择乙醛17.5μmM为基础浓度,以5、10、50、150、200、250倍递增浓度作为刺激因子,用MTT及Giemsa染色法观察乙醛对星状细胞的作用。结果:875μmM乙醛为最佳浓度,可使星状细胞增殖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Giemsa染色该浓度细胞增殖最为活跃。结论:单纯用乙醛作用于肝星状细胞可以形成肝星状细胞的增殖离体模型,适用于以后的多种相关实验。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温下法与温涩法在溃疡性结肠炎(UC)损伤修复方面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治疗1个月前后温下组(29例)、温涩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患者结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EGF的变化。结果:温涩法与温下法都能较好地促进结肠EGF表达,而温涩法疗效更优,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温下法与温涩法能够增加UC患者体内EGF的含量,进而可能通过EGF对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促进黏膜损伤的修复。而温涩法作用优于温下法,表明温涩法在促进损伤修复方面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43.
关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这一命题展开分析与讨论,中医学在一些重大和疑难疾病中存在明显优势,但具体优势显示点的选择和相关研究方法上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不能凸现出中医药疗效,就此作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纤维化(AF)的致病因子酒精与中医证候特点分布相关性。方法多中心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一般资料,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AF的临床信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AF的致病因子酒精与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结果对有限AF病例(92例)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饮酒时间因素对AF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无影响;累计摄酒量是影响AF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布的重要因素,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饮酒量与AF患者中医证候特点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较为常见,其急性发作期常表现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本虚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阳虚、脾肾阳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壅滞.治当以温清并用,寒热同调.半夏泻心汤、连理汤、乌梅丸、温脾汤四方皆为寒热同调之方,均可温清并用治疗急性发作期的溃疡性结肠炎,但侧重点不同.半夏泻心汤重在和胃消痞;连理汤重在健脾化湿;乌梅丸作用于肝脾肾,重在温中散寒;温脾汤则是典型的温下剂,属温清并用方中之重剂.  相似文献   
46.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以"白酒-吡唑-玉米油"混合液灌胃16周制备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存活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中药(调肝理脾方)治疗组、西药(安珐特)对照组和中药(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另设正常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和生理盐水。4周后,经HE染色、Mallory染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调肝理脾方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下调大鼠肝组织中TGF-β1蛋白含量。结论:病理学实验研究证实调肝理脾方能有效阻止和逆转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8.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损伤肝细胞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特征,以及中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机理。方法:首次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技术,对灌胃二锅头白酒复制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进行了肝细胞形态、肝细胞内DNA与RNA含量变化分析。结果:灌胃白酒可导致严重的肝细胞代谢及形态异常,细胞内DNA和RNA代谢性损害,细胞平均周长、面积均显著大于正常状态,呈现为肝细胞肿胀,甚至肝细胞死亡。解酒口服液对酒精所致的上述形态与功能改变有显著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66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泰胃美,疗程4周,治疗2疗程,观察患者症状、胃镜.结果:两组对胃部疼痛、胸胁胀满、纳差、嗳气吞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等症状有改善作用,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为60.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清肝调胃法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胃溃疡疗效可靠,可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