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注射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使用柴胡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分别注射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穴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随机分组后,观察穴位组与对照组两组的HBV-DNA阴转率、肝功能复常率以及Zung抑郁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1周、24周、48周的穴位组SD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在治疗的第1周两组评分分别是(44.1±6.9)和(63.6±3.9),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穴位组的肝功复常率及DNA阴转率高于单纯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注射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减少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HCC)及肝内胆管癌(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PPP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3.
探讨辨证运用柴芍六君汤对减少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疗效观察。方法将3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300例,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柴胡六君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18个月,观察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及治疗1年及1年半的YMDD变异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在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治疗18个月时YMDD变异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辨证运用柴芍六君汤联合拉米夫定对改善患者肝功能有良好的作用,能提高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复制作用,减少病毒YMDD变异。  相似文献   
34.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6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结束时(1a)观察HBV-YMDD变异率、HBV—DNA定量、HBeAg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25%和10oA,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10.0%和20.0%,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拉米夫定能够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摄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对体内外抗病毒、临床治疗均有较好疗效.此外,苦味叶下珠还有提高免疫力、保护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就叶下珠近年来的研究作简要概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对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6.
田广俊  池晓玲 《新中医》2009,(7):109-1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全球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当前全世界的患病人数超过4亿,而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能够杀灭乙肝病毒的药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现状做如下评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伴消化道出血后行中药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8月间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的资料,其中20例患者TIPS术后常规抑酸、抗凝、抗感染及预防性抗肝昏迷治疗,设为对照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设为观察组;2组疗程均为7天;收集术前及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氨(NH3)水平,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静脉(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随访4~156周,记录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2组门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天、3天、7天的血清TBil、Alb、ALT、AST、NH3值变化不大(P0.05)。术后1天、3天,观察组血清Alb明显升高,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天、7天,观察组NH3明显降低,与本组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TIPS术后1天、3天、7天各时点门、脾静脉血管内径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门、脾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但组间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月、3~12月,观察组随访期间没再发生肝性脑病,对照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30.00%、4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3月内均无发生再出血。术后3~12月:治疗组无再出血的病例,对照组再出血率为3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后,采用中药灌肠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有效预防中远期再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8.
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多见于肝硬化中后期,素来是中医"四大顽症"之一,其治疗难点在于病程久,涉及脏腑多,病理产物多,尤其是兼证、变证多,给临床辨证造成困扰。临床所见鼓胀患者,兼证以气胀、水肿、血证、黄疸、悬饮、神昏、癃闭多见,病情复杂,往往同时兼有多证,并且兼证容易相互转化,临床处理难以把握重点,因而笔者认为,兼证多且危重是鼓胀难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并选择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正常者50人作为正常对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作为测评工具,结合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满意度的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四个评价生存质量领域的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病程、经济情况、乏力腹胀等躯体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并选择正常健康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作为测评工具,结合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运用SPPSS11.5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影响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自身生存质量以及健康满意度的评价明显低于正常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等4个评价生存质量的领域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病程、经济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因素.结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成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