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占所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达20%~48%,但在国内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现就其近年来在临床表现型、基因型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2.
许多临床试验均证实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商品名:Cypher,美国Cordis公司)可以防治再狭窄,但这并未消除人们对Cypher支架不可降解控释材料安全性的忧虑,相比而言,可吸收的聚乳酸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可能更好,因为它的降解产物是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球囊辅助通过(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技术辅助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径路痉挛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资料,筛选出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患者69例。其中,应用BAT技术处理痉挛24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5例(常规组)。比较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血管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AT组24例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成功率达100%;而常规组仅14例(31.1%)顺利通过(P=0.000)。BAT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0例(83.3%)、3例(12.5%)、1例(4.2%);常规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例(14.3%)、6例(42.9%)、6例(42.9%)。BAT组和常规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分别为8.3%、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遇到血管痉挛时,采用BAT技术可高效、安全地引导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优于常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4.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ECG)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对59例前壁AMI病人(甲组29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乙组30例不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ECG及发病2个月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50.00%)支数在两组间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造影两组均未见下壁运动明显减弱。②同位素心肌灌注显示甲组病人86.21%无下壁心肌缺血表现。③甲组ECGV1-3导联ST段抬高和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乙组(P<0.05),ECG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主要受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的影响(r=-0.528,P<0.05)。结论:前壁AMI时ECG下壁导联ST段的压低可能是对前壁V1-3导联ST段抬高的镜影反映,而不提示伴有下壁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的安全性及短期、长期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1年2月至2013年9月行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患者共77例,分析术前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收集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评估其预后.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3.5%,住院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为3.9%,其中心肌梗死1例(1.3%),再次介入治疗及外科旁路移植治疗3例(3.9%);1年随访发现,严重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CCE)为13.0%,其中急性心肌梗死(MI)发生率为1.3%,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为9.1%,心源性死亡率为3.9%;在中位时间为1 042 d的长期随访中发现,MACCE发生率为18.2%,其中MI为3.9%,TLR为10.4%,心源性死亡率为5.2%,根据Kaplan-Meier估测长期无MACCE生存率为(53.5±14.4)%.将置入裸金属支架(BMS)患者除外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1年MACCE为4.8%,其中TLR为1.6%,长期随访MACCE为12.9%,TLR为4.8%.结论 冠状动脉内高频旋磨术后置入支架的手术成功率高,其中置入DES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终末期心脏病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及特征。方法:对接受心脏移植的9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6例其他类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肥厚型心肌病(HCM)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横纹肌肉瘤、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各1例]及1例正常对照的心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检查,并与临床心功能分级对照分析。结果:DCM患者光镜下均可见广泛纤维组织增生,以血管周围最为明显,心功能Ⅲ~Ⅳ级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为,较心功能Ⅱ级者(+)为重;另可见心肌细胞形态异常,但少见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小血管变化;电镜下均可见肌原纤维稀疏,线粒体肿胀、形态不规则,其中呈线粒体空泡样变、巨大线粒体、肌质网明显扩张各1例。1例HCM患者光镜下呈现与DCM者类似的改变,但肌原纤维有断裂现象,细胞排列紊乱,胞核畸形,血管扩张,较多炎症细胞浸润;1例HCM患者及2例终末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与DCM患者相似。6例其他类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电镜下的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均与DCM患者相似,但未见有巨大线粒体。结论:①心肌纤维化是终末期心脏病心肌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征,纤维化程度越重,心功能越差;②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炎症细...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LCR)与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98例老年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74例、死亡组24例,对比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早期(6h以内)的LCR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存活组的机械通气治疗6h以内的APACHEⅡ、PaCO2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7、13.983,P<0.05).存活组的机械通气治疗6h以内的LCR、pH值、PaO2、PaO2/FiO2值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20、7.487、8.825、4.828,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LCR是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404,P<0.05),APACHEⅡ是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392,P<0.05).动脉血LCR预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灵敏度为83.04%、特异度为86.92%,临界值为10.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结论 监测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LCR对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8.
目的近年来多个小样本临床试验提示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一周内进行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心肌的修复和心功能的改善.本项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骨髓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在急诊经皮介入治疗(PCI)成功后3h内经导管注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安慰剂至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随访患者PCI后1周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结果经胸心脏超声提示移植组LVEF由术后1周(53.8±9.2)%升至6个月(58.6±9.9)%,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58.2±7.5)%比(56.3±3.5)%,P>0.05];6个月随访移植组LVDd维持不变[(52.5±2.8)mm比(52.1±3.2)mm,P>0.05],而对照组LVDd由术后1周(50.4±6.0)mm增加至(55.2±7.1)mm,P<0.05.另外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提示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指数由1周时的21±11降低至6个月时的13±10,P<0.01.而对照组变化不显著.结论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显著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并且有效地防止远期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99.
干细胞在组织器官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用纳米磁铁颗粒标记干细胞,可增加干细胞的定向归巢和存留,从而放大干细胞的修复效应。本文就纳米磁铁颗粒靶向干细胞的原理,以及其在各种病理模型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8年至2006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118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测、诊断及预后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结果有20例(17%)合并存在冠心病,冠心病组年龄高于非冠心病组(63±10vs51±17岁,P<0.05),冠心病组出现严重心绞痛发生率较非冠心病组为高(50%vs29%,P<0.05),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30%vs11.2%,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的发生率,45岁以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胸痛时,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合并冠心病者预后较差,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