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1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5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62.
目的 研究抑郁模型大鼠接受再次急性和慢性应激后细胞支架微管系统的动态性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CUMS组(CUMS+生理盐水),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急性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急性游泳应激),CUMS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CUMS).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使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乙酰化微管蛋白(Acet-Tub),酪氨酸化微管蛋白(Tyr-Tub),微管结合蛋白2(MAP-2)及磷酸化微管结合蛋白2(phospho-MAP-2).结果 (1)CUMS再应激组糖水偏好[ (43.38±7.84)%],总行程[(859.21±653.62)cm],运动平均速度[(2.05±0.60)cm/s]及直立次数[(0.12±0.30)次]均减少,与对照组及CUMS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UM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 CUMS再应激组Acet-Tub表达升高[(244.24±8.90)%],Tyr-Tub表达降低[ (30.92±11.00)%],与对照组及CUM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AP-2的表达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hospho-M AP-2的表达减少[(24.75±8.83)%],与对照组及CUMS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UM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动物再次暴露于CUMS后,其行为和微管动态性损害更严重,同时伴随微管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提示临床抑郁症的发生以及复发的町能机制. 相似文献
63.
本文目的是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在精神分裂症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免疫炎症途径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表现为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然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免疫紊乱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增加社会经济负担。主流观点认为抑郁症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完美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DNA甲基化是最主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也是抑郁症中研究最多的表观遗传机制。本文对常见DNA甲基/去甲基化酶与抑郁症的关系,候选基因DNA甲基化与DNA甲基化组学在抑郁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DNA甲基化与抗抑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特征。方法运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LES,CS,SSS,SAS,SDS)测定30例银屑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银屑病患者本次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减低。发现家族史、生活事件紧张总值和抑郁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有利的保护因素。结论银屑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社会特征,可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6.
牛黄为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牛黄“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痫,发狂谵语者可用”[1]。精神分裂症从中医角度大多数观点认为属于癫狂症范畴[2]。既往也有临床应用牛黄的复方制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3,4]。 相似文献
67.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褥期精神障碍,严重威胁孕产妇的健康。长时间的母婴分离会加剧母代的应激易感性,造成产后抑郁症的高发,而短暂母婴分离可产生抵抗作用,提示哺乳期不同的母婴分离范式对防治产后抑郁症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产后抑郁症模型以及母婴分离对母代行为改变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为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对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80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进行评估,根据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和不伴
NSSI组。所有入组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
及焦虑症状;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评估样本的人际关系情况,并进行组间比
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人际关系中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各变量之间
的相关程度。结果:纳入伴NSSI组42例(52.5%),不伴NSSI组38例(47.5%)。与不伴NSSI组相比较,伴
NSSI组在HAMD-17、HAMA、同伴恐怖自卑、师生关系冲突性方面得分更高(均P<0.01),在亲子亲密度、
父亲亲密度、母亲亲密度、同伴关系总分、同伴接受、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师生关系满意度方
面得分更低(均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伴接受、同伴恐怖自卑、父亲亲密度及母亲亲
密度为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组的NSSI得分与母亲亲密度呈负相关(P< 0.01)。HAMD-17及HAMA得分与NSSI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师生关系冲突性、同伴恐怖
自卑呈正相关(P<0.05或P<0.01)。在HAMD-17的各项因子与指标中,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同伴恐怖自卑
及NSSI得分呈正相关(均P<0.01);认知障碍因子与师生关系冲突性及NSSI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
且与师生关系亲密度、父亲亲密度、母亲亲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迟缓因子则与师生关系冲突性以及
同伴恐怖自卑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与人际关系有关,
不良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更容易导致出现NSSI行为。 相似文献
69.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容易复发的消化道常见病。GERD的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增长,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GERD全球患病率为13.98%[2],中国社区人群GERD患病率为7.69%[3]。与健康人相比,GERD患者具有更高的心理障碍风险[4]。GERD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存在着密切联系,合并焦虑、抑郁的GERD患者具有更低的生活质量。本文就GERD患者相关的焦虑、抑郁及其干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0.
香砂六君子汤的抗抑郁活性部位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香砂六君子汤的抗抑郁活性部位.方法:选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抗抑郁作用;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单胺类神经递质.结果:香砂六君子汤的5个提取部位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的不动时间,其中正丁醇部位的作用最强;各部位第2周效果比第1周强.正丁醇部位,乙醇中、高剂量部位和水高剂量部位均显著提高了5-HT、NA和DA在海马、纹状体两个脑区中的含量;其中正丁醇部位对提高海马内3种神经递质含量的作用最强,乙醇高剂量部位对提高纹状体内3种神经递质含量的作用最强.结论:香砂六君子汤5个提取部位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抑郁活性,其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正丁醇和乙醇高剂量部位,可能是通过多方面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来达到抗抑郁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