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1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5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10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对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认识的评价(四):四,精神分裂症症状流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认识的评价(四)四、精神分裂症症状流变学金卫东,王高华对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提出疑问之后,继而转向阴性症状等诸方面的研究,充分显示了阴性症状在生物学、遗传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与阳性症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由此引起了人们对这两组症... 相似文献
173.
作者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对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的NE及其代谢产物MH-PG、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进行了测试,比较酚噻嗪类药物治疗前后NE、5-HT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NE、5-HT及其代谢产物浓度治疗后呈现双向性变化,变化方向与其基础浓度有关。基础浓度较低者治疗后显著增高(正向调节);反之,显著降低(负向调节).正向调节组和负向调节组基础浓度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浓度趋向于一致。揭示酚噻嗪类药物对NE、5-HT代谢具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4.
本研究对56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患者和其亲属对疾病的原因、对康复过程中的最大需要和最大问题、对周围人态度的要求以及对工作学习要求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大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5.
176.
作者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对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的NE、MHPG、A、DA、DOPAC、HVA、5-HT、5-HIAA进行了测试,依照Andreason分型标准将分裂症划分为阳性、阴性、混合性三组,比较各型之间递质浓度的差异。结果发现:阳性和混合性精神分裂症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二者和阴性分裂症相比具有相似的生化差异(二者MHPG、HVA显著高于阴性分裂症,5-HT显著低于阴性分裂症)。笔者认为阳性和混合性精神分裂症在生化上来源于同一总体,综合临床特征阳性和混合性合并为一个亚型,称之为非阴性分裂症。据此分裂症由阳性、混合性、阴性三型重新划分为阴性和非阴性分裂症两型。 相似文献
177.
心理社会因素与银屑病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来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影响银屑病的可能中介机制.方法:运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TABPQ,TAS,SAS,SDS)测定40例银屑病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组在病前遭遇的人格特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测定40例银屑病患者的神经肽Y(NPY)、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与3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病例组A型行为评分、TAS总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病例组的IL-6、IL-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PY和Cor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的抑郁焦虑分、TAS总分与IL-6、IL-8、NPY、Cortisol有显著正相关性,TH CH分与NPY、IL-6有显著正相关性,TH CH分与IL-8、Cor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心理社会指标与银屑病患者的某些神经内分泌免疫指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8.
目的:评价补肾壮阳胶囊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连续21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氟西汀+抑郁模型组和补肾壮阳胶囊+抑郁模型组。观测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的旷场试验、体重、摄食量、糖水消耗试验和情绪性行为评分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的水平穿越格数、垂直运动次数、理毛时间均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粪便粒数均增加;体重增长量、糖水消耗量均明显减少,情绪性行为评分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补肾壮阳组大鼠的水平穿越格数、垂直运动次数、理毛时间均有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粪便粒数均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体重增长量、糖水消耗量均明显增加,情绪性行为积分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补肾壮阳胶囊具有抗抑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9.
抑郁症患者是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目前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仍不确定。结构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与额叶和前扣带回体积减少有关,海马及颞叶体积减少与自杀相关,岛叶体积减少与非自杀性自伤有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均显示默认网络和显著网络之间正向连接减少,而非自杀性自伤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的改变,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神经影像学标记;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与自我意识、奖赏环路、情绪处理环路异常有关,而非自杀性自伤还与执行功能、疼痛环路异常有关。本综述从脑结构和脑功能的角度分析抑郁患者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异同,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0.
目的:观察抑郁症对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浆中脑肠肽类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Open-Field行为学评分方法,选取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每组10只),利用长期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刺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垂直运动[(13.00&;#177;4.21)次/min]、水平运动[(34.10&;#177;9.07)次/min]和糖水消耗量[(28.02&;#177;8.91)mL,/24h]均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13,7.37,5.76,P均&;lt;0.01);血浆和结肠组织中P物质的含量[分别为(73.82&;#177;15.19)和(50.31&;#177;12.09)ng/L]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5,-7.45,P均&;lt;0.01);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分别为(6.39&;#177;0.76)和(1.37&;#177;0.42)ng/g]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0,4.91,P&;lt;0.05~0.01)。结论:抑郁症可能通过影响大鼠结肠组织中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释放而导致大鼠结肠的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