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Kimura病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37年由中国金显宅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其后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将其描述为伴有肉芽肿形成的淋巴组织增生,直到1959年Lizuka直接将此病命名为Kimura病。该病临床多表现为皮下肿块伴区域淋巴结肿大,而笔者最近遇到2例均  相似文献   
32.
正鞍区原发的节细胞瘤罕见,大多数由节细胞和垂体腺瘤两种成分构成,形成所谓的混合性节细胞瘤-垂体腺瘤。大多数节细胞瘤-垂体腺瘤具有内分泌相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肢端肥大症,罕见者有库欣病和高泌乳素血症。该研究评估了10例混合性节细胞瘤-生长激素腺瘤的细胞分化程度和谱系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模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表达垂  相似文献   
33.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肿瘤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极其多态性,同一肿瘤不同病例病理变化多样,甚至同一切片视野中肿瘤细胞成分、形态也表现出复杂的多态性.从分子水平,当然其基因表达谱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34.
正脑组织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具有含水和脂质丰富、韧性低、极易自溶等特点。在日常免疫组化检测过程中,脑组织样本极易出现破片、脱片以及背景染色、染色不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操作的进行与染色结果的判读。因此,优化脑组织的处理以及免疫组化过程的相关细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取材、固定、脱脂、脱水,切片过程中的细  相似文献   
35.
研究背景岩斜区位于颅底,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安全切除该部位病变带来极大挑战.目前岩斜区病变的手术入路主要有开颅经侧方入路和内镜下经鼻入路.本研究探讨内镜技术在经鼻入路岩斜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6例岩斜区病变患者,均行...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硬化性腹膜炎(sclerosing peritoniti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主要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例硬化性腹膜炎患者(其中7例有病理组织)的临床病理资料,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的组织形态并测量纤维膜厚度,进行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细胞角蛋白(CK...  相似文献   
37.
胸膜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各种炎症性病变或肺内病变累及到胸膜时,影响脏/壁层胸膜间皮细胞的液体和蛋白的重吸收及间皮下淋巴管内液体循环,均会导致胸膜腔内液体积聚而形成胸水[1].恶性胸水呈肉眼血性,含有不同数量的红细胞,掩盖肿瘤细胞,对样本的形态学诊断及后续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等辅助诊断均造成困难.本研究拟探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中国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ZO- 1 基因TJP1 4 个已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及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LDR法检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 例健康体检个体及220 例原发性胃腺癌患者TJP1基因4 个SNP 位点的基因型。结果: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TJP-1 SNP rs 7179270 位点稀有等位基因C 的频率为0.2,而其他三个位点(rs 34771010,rs 28578444和rs 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TJP1 基因SNP 位点rs 7179270 200 例对照组等位基因C、T 的频率分别为20% 和80% ,胃癌病例组等位基因C、T 的频率为32.6% 和67.4% ;CC、C/T和TT的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分别为4% 、32%和64% ,而在病例组为10.9% 、43.2% 和45.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1.953,95%CI 1.425~2.677,P<0.001)。 TJP1 rs 7179270位点基因型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 结论:TJP1rs 7179270 位点携带等位基因C 的CC和C/T基因型个体的胃癌患病风险提高,提示检测该位点基因型有助于评估胃癌的遗传易感性;TJP1 rs 7179270 位点的基因型频率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胃癌患者手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TJP1 rs 7179270 位点多态性可能不参与胃癌的进展和预后;TJP1 rs 34771010、rs 28578444和rs 41280058稀有等位基因频率为0.0,推测中国福建地区人群可能无这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布。  相似文献   
39.
室管膜肿瘤是临床较少见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组织分化谱系多样,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认的亚型和变异亚型外,尚有许多特殊变异亚型或组织分化模式,如巨细胞型、黑色素型、印戒细胞型、脂肪/空泡化生型、软骨化生(伴或不伴骨形成)型、嗜酸细胞型、上皮样等。病理科医师应注意上述特殊变异亚型的识别和鉴别诊断。基因组学和DNA甲基化谱系研究将室管膜肿瘤分为9种分子亚型,RELA融合基因阳性室管膜瘤被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作为室管膜瘤的独特分子亚型。尽管分子亚型对预后的评价优于传统组织学分级,然而如何将分子遗传学特征与组织分化谱系整合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腹膜后间隙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隙SFT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包括良性SFT 3例,恶性SFT 3例,脂肪瘤型SFT1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4.7岁.6例行平扫与增强,1例平扫.结果 (1)7例中,盆部腹膜外间隙4例,腹腔腹膜后间隙3例.(2)CT表现为肿块境界清楚,内部密度欠均匀,见多发灶性或不规则形稍低密度区;增强动脉期见迂曲扩张血管影,实性部分不均匀斑驳样强化,实质期强化较均匀,囊变坏死区无强化.恶性SFT3例均伴有大面积出血、坏死.(3)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间富有束状胶原纤维和分支状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除1例恶性SFT的CD34及CD99阴性表达外,其余病例CD34、bcl-2、CD99、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 腹膜后间隙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