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阵发性胸闷是心肺疾病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之一,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都有类似胸闷的症状.我们对疑似哮喘病例经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结合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测定结果,发现非冠心病胸闷患者中,非典型哮喘患者占有很高的比例,通过随访,验证了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对咳嗽性晕厥(C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该院门诊或住院CS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有晕厥史的拟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SVVS)的患者7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HUT,观察HUT中咳嗽反应,咳嗽引发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HUT阳性结果及血流动力学类型.结果 观察组患者咳嗽诱发晕厥4例(8.51%),晕厥先兆26例(55.32%),无症状17例(36.17%),对照组79例(100.00%)均无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反应总阳性率为63.83%,特异性为100.00%.各组患者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症状者舒张压与观察组晕厥者、观察组晕厥先兆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无症状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UT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流动力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T中剧烈咳嗽可引起CS患者血压下降,诱发晕厥或晕厥先兆,能提高CS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对怀疑诊断为CS的患者,尤其是病史不清的CS患者的诊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针对变异性心绞痛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60例,按照挂号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患者则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形式的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检出率。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动态心电图检查的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变异性心绞痛患者来说,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变异性心绞痛能够有效的记录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改变,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究心电图碎裂QRS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 0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入院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是否出现碎裂QRS波群(fQRS)分为非fQRS组205例和fQRS组838例。比较两组心脏超声结果、心电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 fQRS组LVEF低于非fQRS组,而室间隔、左室舒张末内径及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QRS时限、P波时限及ST段改变率高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及死亡率高于非fQRS组,而生存时间短于非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异常Q波的心功能不良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和死亡率较高,体表心电图内出现fQRS波对患者是否会出现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5.
成年人直立性心动过速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人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直立性心动过速疑似患者,利用改良的基础倾斜试验方案予以确诊,随后进行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若出现晕厥,口服心得安后再行倾斜试验全过程。结果93例疑似患者中78例发生直立性心动过速,阳性率83.65%;在随后的硝酸甘油倾斜试验中有63例出现晕厥,阳性率80.77%;上述两种阳性患者于第4天口服心得安30mg后再行试验无1例出现直立性心动过速和晕厥。结论改良的基础倾斜试验是诊断直立性心动过速的最佳方案,成年人直立性心动过速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硝酸甘油倾斜试验诱发的心脏停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TTT)的安全性,对其诱发的心脏停搏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基础倾斜试验阴性的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mg,统计该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脏停搏。结果 1333例NTTT有32例发生5s以上的心脏停搏,发生率为2.4%,女多于男,其中复合性窦性停搏28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停搏4例,并有25例心脏停搏伴阿-斯综合征。结论 NTTT的安全性并不一定高于异丙基肾上腺素倾斜试验,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本人的药物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校正的QT(QTc)间期延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该院18岁以上体检行心电图检查者1 260例,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与Non-MS组.按照Bazett公式计算QTc间期.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与QTc间期延长的关系.结果 MS组QTc间期延长者63例,Non-MS组40例(P<0.01).在未调整模型中,MS是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OR=6.36,95%CI(2.34,8.67),P<0.01].进一步调整混杂因素后,MS与QTc间期延长仍密切相关[OR=4.11,95%CI(2.09,7.13),P<0.01].在MS各组分别与QTc间期延长的关系研究中,调整混杂因素后,仅腹型肥胖[OR=2.76,95%CI(1.43,7.56),P<0.01]及高三酰甘油血症[OR=1.75,95%CI(1.22,4.31),P=0.013]与QTc间期延长密切相关.结论 MS是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MS患者血脂及腹围的管理.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影响。方法选择MCI患者100例,非MCI的正常人112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NF-α-238G/A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MIC组与对照组TNF-α-238G/A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对MCI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9.
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等认知活动障碍为主的一类程度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精神病是难以根治的,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病的主要途径,而且要维持数年甚至终生服用。提高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防止疾病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0.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