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在回答“来访者为什么没有按照剧本演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提另一组问题:“剧本是谁写的?”“作家有什么样的背景?”“作家与演员之间有没有共鸣?”“作家与演员之间是什幺样的关系——是作家期望演员照本宣科呢,还是让演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从旁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表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78例,根据通气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减低插管上机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血清IgM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传染性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9月-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梅毒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6~76岁,平均(42±14)岁,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诊;使用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蛋白印迹试验检测上述36例患者血清,比较不同分期,不同RPR滴度患者之间阳性率的差别。结果 IgM的出现与RPR滴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在RPR滴度≥1:8的梅毒患者中检出率明显升高,为82.35%(14/17),而潜伏梅毒IgM检出率20.00%(2/10)较二期梅毒69.23%(18/26)低。在血清抵抗的梅毒患者中,未发现IgM抗体阳性的病例。年龄、性别、是否治疗对IgM检出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出提示梅毒螺旋体的近期感染或复发;梅毒血清抵抗的患者基本没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梅毒患者的临床以及血清学特点,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中心的60岁以上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比为1.6∶1(男性31例、女性19例),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术前检查异常是发现这些患者的主要途径。50例老年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3例、二期梅毒13例、早期潜伏梅毒10例、晚期潜伏梅毒12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12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患者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为40%。结论 梅毒在老年人中比率比预想的要高,有必要在临床对梅毒做常规筛查。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人类宿主相关的螺旋体、实验室检测等因素是老年患者易发生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28.
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的疗效及体内内分泌代谢的变化情况。选取我院20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每组各103例。常规剂量组给予左甲状腺素50μg/d口服;小剂量组给予25μg/d口服。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甲状腺最大结节直径、最大结节体积和内分泌代谢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差异。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1年后,两组甲状腺最大结节直径、最大结节体积及血清TS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T3、F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等同于常规剂量,但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9.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0.
病例介绍病人,女,29岁,因胸闷、憋气及心前区不适就诊,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之缺血型改变。处理:络泰 25%葡萄糖250mL静脉输注。第1天输注过程中病人无不适,但输注的手臂静脉有红线,2h后消失。第2天在另一手臂继续输注,病人无不适,段抬高或下移,降低缺血心肌释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