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0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动物来源的硬脊膜替代材料都难达到降低脊髓损伤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修复结果.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修复大白兔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70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 组:假手术组(n=10):单纯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后未进行修复;壳聚糖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复合膜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复合膜.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24 h 后,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壳聚糖组(P<0.05).脊髓损伤之后潜伏期均有明显延长,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在6 h 各组潜伏期有明显增加,在24 h 左右到达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脊髓损伤2 d 后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损伤后6,24 h 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果提示在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中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有利于脊髓损伤恢复.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调查两栖步兵部队军事训练伤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利用问卷与面谈调查某两栖部队385名官兵,分析训练伤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约有47.5%的官兵发生训练伤.其中,五千米武装越野(36%)、400米障碍跑(30%)、战术训练(24%)等项目受伤比例高;山地(42.6%)、平地(41.5%)等环境容易受伤;训练强度过大、疲劳、自身技术动作错误等为主要诱因;20~25岁年龄段发生伤病的居多(48.4%);3年以下军龄的多发(50.2%);腰(42.6%)、膝(42.1%)、踝(36.1%)等部位好发;冬春季及夏季早期为训练伤高发期;运动系统损伤和环境损伤共同存在.结论 两栖步兵兼有陆地及濒海训练的要求,需要加强对基层官兵训练伤的重视,完善基础研究,探索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3.
针对当前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当前心理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思想重视、制度落实,建立反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建立学习机制;优化分级诊治、危机干预,建立主动机制;深化军民融合、军地联动,建立高效机制等建议措施,全面提高陆军基层部队心理卫生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究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患者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选择2016年2~12月我院收治的116例RNS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泼尼松+环磷酰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肾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Scr、BUN、IL-6、TNF-α、IL-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能提高RNS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多模态影像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西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患者5例,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该病的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应用价值。结果 超声示:3例为等或稍强回声,2例回声混杂;4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CT示:4例等或稍高密度,1例高低混杂密度;平扫CT值29~68 HU,增强2例强化明显,2例轻度强化,1例强化不明显。MRI示:4例患者病灶信号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1例信号较混杂,2例病灶内出现短T1、短T2出血信号,3例DWI弥散受限,增强与CT强化特点一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检查2例出现骨转移。行18F-FDG PET/CT检查,放射性摄取较高共3例,放射性摄取较低2例,其中SUVmax为2.5~12.7,平均4.3。大体:4例呈实性,1例呈囊实性;切面4例灰白,1例杂色,5例切面伴囊性变,3例可见出血。镜下:肿瘤由嗜酸性细胞或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  相似文献   
66.
1993年11月~1998年11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14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8例,女6例;年龄7~68岁,平均34.3岁。腹部撞击伤86例,高空坠落伤23例,锐器伤17例,挤压伤11例,爆震伤5例,枪弹伤2例。属开放性损伤27例,闭合性损伤117例。临床表现腹痛142例,恶心呕吐32例,休克48例,腹部压痛肌紧张87例,反跳痛51例。体温升高19例,白细胞升高124例,X线透视或立位平片示有气腹征43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或混浊肠液、镜检有脓细胞者141例。术后证实十二指肠破裂8例,空肠破裂35例,回肠破裂92例,结肠破裂9例(其中1处破裂93例,2处破裂26例,多处破裂…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对退变的颈椎间盘纤维环中成纤维细胞成骨诱导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颈椎病患者的退变颈椎间盘纤维环中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体系,观察在TGF-β条件培养液诱导下的成骨表现。结果 非条件培养组和条件培养组在传代的颈椎病患者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活力(MTT)测定无明显差异(P〉0.05),TGF-β条件培养组的ALP活力经测定与空白对照组ALP活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TGF-β组的成纤维细胞所形成的骨钙素分泌量均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对纤维环成纤维细胞体外有明确的诱导成骨作用,退变的颈椎间盘纤维环成纤维细胞存在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新型植骨重建钛网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避免术后沉陷的有效性。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植骨重建钛网,以现有钛网为研究对照,建立使用2种钛网的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重建手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模拟术后颈椎活动,分别在屈曲、侧屈及扭转3种工况下施加73.6N的预载荷,观察钛网、钢板以及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分布。结果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使用新型植骨重建钛网较使用现有钛网可使钢板承受应力减低1.48—3.95MPa(23.5%~41.3%),钛网承受应力增加0.61~1.13MPa(12.2%~22.2%),相邻椎体下终板承受应力降低0.41~1.43MPa(27.7%~44.9%),相邻椎体上终板承受应力降低0.91~1.42MPa(28.0%-38.6%)。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中使用新型钛网进行植骨重建可一定程度上增加手术节段稳定性,降低术后钛网沉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颈前路手术术后急性皮下血肿的临床诊治经验,探讨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1522例颈前路手术患者中25例术后发生急性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57.7±8.6)岁。所有患者均先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行二次手术探查,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结果 25例患者术后3~18.4h[平均(7.7±3.2)h]发生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1.64%;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有效,症状无恶化,术前JOA评分为(11.5±1.9),术后为(12.5±1.8),术后2个月为(14.2±1.0);19例行二次手术探查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18例术后血肿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入院时JOA评分为(10.1±2.9),出院时(11.3±2.4),术后2个月为(13.2±2.6)。结论急性皮下血肿发生迅速,但不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保守处理对部分患者有效,紧急开放切口、二次手术是皮下血肿主要治疗方法 ,对神经功能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