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0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51.
下丘脑是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单胺类神经递质对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实。本文观察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152.
本文通过对3、18和24月龄雄性大鼠下丘脑NE、DA、5-HT、5-HIAA和下丘脑、垂体LRH;垂体、血LH;血E_2、T的测定,研究了老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及性腺轴机能的增龄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补益中药对老龄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的作用。结果提示:老龄大鼠下丘脑机能的衰退可能是性腺轴机能衰退的主要原因;补益中药对老龄大鼠性腺轴机能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改善”或“延缓”下丘脑或更高中枢调控机能的老年性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3.
双红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双红通(红花、红参、麦冬,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观察双红通治疗前后症状以及神经电生理变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PN大鼠给予同样药物治疗,4周后测定肌电图,红细胞醛糖还原酶活性。结果:治疗后DPN患者肢端疼痛、麻木、无力改善率分别达80.9%,73.7%,76%,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动物实验提示:经双红通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醛糖还原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红通通改善临床症状,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其作用机制并非通过降低血糖,而是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达到减轻神经损伤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54.
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核心理论之一“肾”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先发现肾阳虚证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得到国内7个省市和日本学者的重复验证并获得学术界的公认,进一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采取以药测证并证明唯有补肾药才能提高下丘脑的CRF基因表达,首先在国内外对肾阳虚证阐明其物质基础后,对肾作了功能定位。最近的深入研究,发现肾的功能涵盖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补肾药可对以下丘脑为中心的众多分子网络群进行调控整合,这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55.
在观察补肾中药对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储备机能,淋巴细胞皮质激素受体作用的基础上,从各内分泌轴不同层次的机能和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探讨了补肾中药的作用机理,认为衰老时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能的下降系下丘脑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补肾中药对衰老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广泛作用,其关键在一调整了下丘脑的机能失调;补肾中药的作用方式可能是多成份,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观察蒲黄总黄酮(Pollen Typhae total flavones,PTF)对棕榈酸培养下C2C12骨骼肌细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探讨PTF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可能机制。 方法:0.25mmol/L棕榈酸培养建立骨骼肌细胞IR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设对照组、模型组、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抑制剂PDTC组、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组、ROS+PDTC组、PTF组和PTF4-PDTC抑制剂组。处理16h后,^3H-脱氧葡萄糖摄入法观察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率,实时定量多聚酶联反应检测IL-6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蛋白水平。 结果:0.25mmol/L棕榈酸培养16h,C2C1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下降30.43%,IR模型建立;PTF可使IR模型细胞葡萄糖转运率增加32.39%。IL-6 mRNA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PDTC后,细胞IL-6 mRNA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蛋白水平上升(P〈0.05)。 结论:PTF通过抑制NF-κB通路而抑制C2C12骨骼肌细胞IL-6 mRNA表达及蛋白分泌,可能是其减轻骨骼肌炎症状态和改善IR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7.
王文健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健教授是我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上海市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学结合临床工作30余载,对治疗疑难杂症有较丰富的经验。笔者近年随先生侍诊,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总结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考察游离脂肪酸(FFA)对培养小鼠足细胞株活力的影响,以及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干预效果.方法 取分化的足细胞,给予不同浓度(7.5 μmol、L~480μmol/L)的游离脂肪酸(FFA)干预,观察其对足细胞活力(XTT)的影响,以确定FFA干预的浓度,并根据不同浓度丹酚酸与黄芪多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丹酚酸与黄芪多糖的治疗浓度范围.根据观察结果,取适当的FFA干预浓度(30μmol/L),观察不同浓度丹酚酸(2.5mg/L~:80mg/L)与黄芪多糖(0.05 g/L~1.6g/L)对足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结果 FFA自15μmol/L浓度开始,至480 μmol/L,对足细胞活力有明显影响,使足细胞活力明显降低.丹酚酸2.5 mg/L~80 mg/L与黄芪多糖0.05 g/L~1.6 g/L对正常培养足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对FFA 30 μmol/L浓度干预后的足细胞活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在5mg/L~10mg/L浓度之间还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以10mg/L浓度作用最强,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着浓度的增加,保护作用无明显增强.黄芪多糖0.1 g/L~0.8 g/L的浓度足细胞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游离脂肪酸可明显降低培养足细胞的活力,丹酚酸与黄芪多糖有较好的保护足细胞活力作用,其中以丹酚酸10mg/L浓度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9.
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脾主运化功能可进一步分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其中“脾主化”是指化其精微,精微物质被机体吸收后转化精、气、血、津液的过程,也就是营养物质从“纳”到“用”的过程。肥胖症作为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与“脾主化”功能的异常密不可分,脾虚不化、物不化正是其基本病机。基于其脾虚不化病机,临床采用益气化聚法中药复方治疗肥胖,通过解决脾虚不化,以及邪热、痰湿、瘀血等邪实蓄积的问题,标本兼治,从源头有效干预肥胖,实现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60.
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重要基地,于1985年组建成立。该所现有脏象、肿瘤、妇科、儿科、心血管病、呼吸病、老年病等9个研究室。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中科院院士沈自尹教授任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文健教授任所长。 研究所有专职和兼职科研人员6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作为我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年来已先后培养硕士78名、博士30名,3名博士后也已出站。研究所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满足高科技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