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背景:目前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各个脏器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对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的影响。方法: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PDGF、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水平;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的肾脏病理改变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在肾脏、肺脏、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②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定量低于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P<0.01)。③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肾小球硬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⑤32周时肾脏、肺脏、脾脏中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表达为阴性。提示,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可以显著降低狼疮活动指标,对狼疮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可以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2.
背景:目前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各个脏器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对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的影响。方法: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PDGF、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水平;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的肾脏病理改变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在肾脏、肺脏、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②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定量低于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P〈0.01)。③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肾小球硬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⑤32周时肾脏、肺脏、脾脏中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表达为阴性。提示,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可以显著降低狼疮活动指标,对狼疮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可以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3.
奇正青鹏膏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急性痛风关节炎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骨、滑膜及关节周围组织而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忍。因此,尽快消除关节疼痛、肿胀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主要目的。目前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相似文献   
64.
维生素D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姝  王吉波 《临床荟萃》2004,19(16):930-93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疾病,T细胞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不仅参与钙、磷代谢,改善RA的局部乃至全身的骨质疏松,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抑制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吡罗昔康贴片(透皮控释剂型)治疗急慢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阳性药(双氯芬酸)平行对照试验。急慢性疼痛病人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予吡罗昔康贴片2日1贴贴于患处,对照组予双氯芬酸乳胶1日3次涂于患处,均连续使用14 d。主要疗效指标为靶部位休息痛和活动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次要疗效指标为疗效的综合评价、病人对疗效的总体评价、药物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胀和压痛评分变化,并观察不良事件。结果:210例病人入选,试验组(吡罗昔康组)106例,对照组(双氯芬酸组)104例。2组治疗前基础情况,疼痛分类、程度等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按全分析集(FAS)人群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休息痛VAS评分分别下降了(2.6±s 2.0)和(3.6±2.3)分,改善率分别为(50±47)%和(63±38)%(P<0.01);活动痛VAS评分分别下降了(3.0±2.3)和(4.0±2.4)分,改善率分别为(44±33)%和(61±32)%(P<0.01)。2组疗效综合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70.2%和82.1%(P<0.05),病人对疗效的总体评价有效率分别为81.4%和93.3%(P<0.05)。2组压痛和肿胀评分、首次给药后疼痛缓解率有显著差异,而2组疼痛消失时间、安全性指标无显著差异。按符合方案集(PP)人群分析结果与按FAS人群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吡罗昔康贴片治疗急慢性疼痛多项疗效指标结果优于双氯芬酸乳胶,安全性与双氯芬酸乳胶相似。  相似文献   
66.
王吉波  朱孟铸 《山东医药》2007,47(32):149-14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除主要表现为口、眼干燥外,还有其他系统器官受累表现。pSS并发肺间质病变(ILD)较为常见,发生率8%-38%。pSS并发ILD多见于有腺体外表现患者、血清γ-球蛋白明显升高患者更多见。多数患者虽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影像学检查已存在ILD,但少数患者以ILD为pSS的首要临床表现。ILD是pSS预后的一个重要临床指标,干燥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多有不同,但已有从亚临床肺泡炎到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  相似文献   
67.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CD8+CD28-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8+CD28- T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AS患者和21名正常人外周血CD3+CD8+ 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同时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相应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结果 AS患者外周血中的CD8+CD28- 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18±6)%对(14±5)%,P=0.020],患者外周血CD3+、CD8+CD28+ T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65±9)%对(69±8)%,P=0.039];[(15±5)%对(18±4)%,P=0.038],CD8+ T细胞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外周血中的CD8+CD28- T细胞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AS的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68.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吉波  潘琳 《山东医药》2002,42(18):69-69
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推测可能为外源性感染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 ,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 ,进而引起关节滑膜、软骨组织慢性炎症和破坏。因此 ,感染因素、遗传因素、T淋巴细胞及 B淋巴细胞、滑膜细胞可能均参与了 RA的发病。1 感染因素[1 ]人们一直怀疑感染是引发 RA的因素 ,原因是 :1以链球菌胞壁碎片水悬液注入小鼠腹腔 ,可引起慢性关节滑膜炎 ;2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 ,晚期表现类似 RA;3 RA患者粪便中可培养出大量产气荚膜杆菌 ;480 % RA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 EB病毒抗体 ,且 EB病毒激活的 B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c-myc mRNA表达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33例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分离PBMCs,提取总RNA作模板,按文献设计合成c-myc引物,以β-actin作内参,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PBMCs c-myc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定每例患者疾病活动性,并对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myc及β-actin的RT-PCR扩增产物电泳显示分别为268和163 bp条带.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8±0.26,而正常对照的相对表达量为0.07 ±0.04,两组差别有显著性(t'=11.024,P=0.000).25例活动期SLE患者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2±0.25,而8例缓解稳定期SLE患者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5 ±0.01,组间差别也有显著性(t'=7.86,P=0.000).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与SLEDAI呈正相关(r =0.865 1,P<0.05).结论:SLE患者PBMCs的c-myc mRNA表达异常,c-myc m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评分指数呈直线正相关关系.c-myc 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初步探讨一种重建外伤性截瘫患部分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的方法。方法:8例外伤性截瘫患。游离损伤平面以上2条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远断端切断,通过皮下隧道引至脊髓损伤处,将肋间神经外膜纵行切开后与脊髓损伤处上下段两侧面切开的脊髓外膜侧侧缝合,远断端经处理后埋入马尾神经丛。结果:随访1-2.5年,6例患感觉平面均较术前平均下降2-3个节段,大小便功能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2例无效。运动功能均无明显恢复。结论: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脊髓、马尾神经侧侧缝合,可以重建外伤性截瘫患的部分功能,提高患的生存质量,对有条件的患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