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92篇
内科学   6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347篇
预防医学   20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00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计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体外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的可行性.方法:取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培养,应用甲苯胺蓝染色和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纤维蛋白凝胶接种技术将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接种到经脱矿脱细胞制备的骨基质环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3个月.每月取培养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进行大体形态、HE染色光镜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生化方法榆测羟脯氨酸、氨基葡聚糖(GAG)、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Ⅰ、Ⅱ型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Ⅰ、Ⅱ犁胶原蛋白表达.结果:培养的第1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异染性,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可见阳性表达,表明培养的第1代细胞具有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表型特点.构建的复合体体外培养1、2、3个月时大体呈白色半透明样环状,有光泽,质韧,具有一定弹性,可扭曲;HE染色光镜下见支架孔洞被红染的组织填充,且空洞内的细胞密度逐渐增加;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逐渐被组织填充;Ⅰ型、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培养2个月时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明显高于1个月时(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复合体羟脯氨酸、GAG、DNA含量均低于正常纤维环(P<0.05或<0.01);培养1个月时复合体可检测到Ⅰ、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2个月时与1个月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个月时与2个月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脱矿脱细胞骨基质环为支架、纤维环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复合体在体外培养时,细胞能够保持表型特点、逐渐增殖和行使功能,此复合体可被鉴定为类纤维环组织,用其构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纤维环可行.  相似文献   
22.
氡及其短寿命子体对公众的剂量贡献约占天然辐射的一半[1 ] ,是除吸烟外诱发肺癌的第二位原因 ,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展了对氡及其子体浓度的测量工作。SSNTDs技术由于其氡气累积能力强 ,放置时间长 ,环境因素小 ,径迹测量的时间不受限制 ,易于操作 ,应用甚广。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位于北京市区 ,主要为军队医务工作者乃至全国各地的读者提供医学信息。图书馆外为水泥地面。整个建筑绝大部分是砖墙 ,少部分以混凝土作墙面。地板多为水泥地 ,小部分为砖地 ,一楼大厅为大理石地板。由于某些原因[2 ] ,可能导致图书馆氡及其子体的累积 ,浓度…  相似文献   
23.
我科于1998—05—2007—05共收治胸部外伤患者281例,现就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4.
非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突出部位:C3~4 2例,C4~5 4例,C5~6 22例,C6~7 1例,C4~5,5~6 2例,C3~4,5~6 2例,C5~6,6~7 1例.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14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20例.单节段置换29例,双节段置换5例,共置换39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42个月,平均14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型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或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为颈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2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technical skills of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here were 12 men and 9 women, with the mean age of 51.7 years.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occurred at the L4.5 in 7 patients, and at the L5S1 in 14 patients. According to Meyerding classification, 13 cases were of Grade Ⅰ, 7 of Grade Ⅱ, 1 of Grade Ⅲ.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guiding by fluoroscopy, the surgeries performed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ic(METRx) techniques fo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interbody cage fusion and novel Sextant-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techniques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Results Seventeen cases were followed up 1 year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low back pain VAS reduced from preoperative 6.0±2.6 to postoperative 2.9±2.5. The average leg pain VAS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6.7±3.3 to postoperative 2.8±1.6. The average ODI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44.3% to post-operative 27.1%. The Nakai good and excellent rate was 90%.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170 min, blood loss 160 ml, and postoperative stay in bed 7.5 d. The sagittal spondylolisthesis rat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preoperative 35.5%±2.5% to postoperative 8.3%±7.5%. The lordotic angle from preoperative 11.5°±1.7° in-creased to postoperative 16.8°±9.5°;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from preoperative (5.4±2.5) mm increased to postoperative (9.1±3.0) mm. According to Lenke judgement for fusion, complete fusion rate was 76%, in-complete fusion rate was 12%, nonfusion rate was 12%.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ic (METRx) assisted with a novel Sextant-R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systems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to treat 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s not only a minimally invasive and safe surgical tech-nique, also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eformity reduction and fixation.  相似文献   
26.
股骨近段交锁钉固定术中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干骨折应用交锁钉固定临床疗效虽已得到肯定并广泛应用 ,但由于器械设计技术尚有欠缺 ,材料质量达不到临床要求 ,以及操作者技术生疏等原因 ,操作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并发症。自 1999年 4月~ 2 0 0 2年 9月 ,应用国产非透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段骨折 ,其中 11例术中出现并发症 ,经及早预防和及时处理 ,无 1例残留功能障碍。1 资 料1.1 一般资料11例均应用国产非透视瞄准交锁髓内钉 ,其中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 19~ 5 5岁 ,平均 3 2岁。骨折均为股骨中、上段 ,骨折类型 :螺旋型 2例 ,长斜型 1例 ,粉碎型 5例 ,短斜型 3例 …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后对其体外成瘤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促血管生成素—2在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身不表达Angiopoietin-2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Angiopoietin-2基因导入SMMC7721肝癌细胞系,并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RT—PCR和免疫荧关法检测是否成功构建了携带Angiopoietin-2基因并稳定表达的SMMC7721肝癌细胞系。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未转染和转染了Angiopoietin-2基因的SMMC7721肝癌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产生肿瘤结节,观察肿瘤生长的速度并对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进行检测。结果 用RT—PCR方法从RNA水平以及用免疫荧光法从蛋白水平均可以证实新构建的肝癌细胞系携带了Angiopoietin-2基因并能稳定表达其蛋白产物。表达Angiopoietin-2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数量较未转染前明显增多。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增强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体外成瘤性并促进了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促血管生成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种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 1(Ang 1)、Angiopoietin 2 (Ang 2 )以及血管平滑肌激动蛋白 (α smoothmuscleactin ,α SMA)在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Ang 1mRNA在正常肝脏和肝癌组织中都有表达 ,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5 6± 6 /HP)以及正常肝脏 (6 7± 11/HP)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意义 (t=3 2 14 ,P =0 12 6 )。Ang 2mRNA在正常肝脏不表达 ,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 (阳性细胞数为 32± 8/HP)。Ang 2集中于癌灶边缘、血管周围。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15± 2 /HP)和新生血管的数量 (9± 3/HP)明显高于正常肝脏(分别为 5± 1/HP和阴性 ) ,Ang 2的表达随肝癌组织的病理学分级、有无转移以及新生血管数和微血管密度而增加 (t=2 714 ,P =0 0 31)。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在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Ang 2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9.
放射肿瘤学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工程物理、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21 世纪"精确放疗"时代在慨念上正在颠覆传统放疗,放射治疗在放射肿瘤学技术中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选择性最广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微创、无创"概念与传统手术比较成为世界未来最具发展的肿瘤局部治疗学科;快速发展"青年期"时代的"精确放疗"己在物理、临床衍生了IMRT、IGRT、VMAT、BGRT、ART、质子放疗等放疗层出不穷的新临床模式[1].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7年3月,20例患者进行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或经后侧椎间融合(PLIF)手术.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0岁,平均46.2岁.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8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不稳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2例所有患者行内窥镜下单节段减压椎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中L4、512例,L5S1 8例.旁中央经肌肉间入路,工作通道置于单侧关节突上.TLIF手术切除关节突,显露和切除椎间盘.PLIF手术按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ED)操作.在METRx或X-tube系统下完成椎间隙处理、自体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100~165 rain,平均115 min.术中出血50180 ml,平均130 ml.术后住院时间7~15 d,平均11 d.患者术前腰痛和(或)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均有缓解.2例术后出现新[目的]神经根症状,1例为植骨移位压迫神经根,另1例为血肿形成.随访10~39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分别是42.05±8.36,21.33±6.37和12.31±3.75(P<0.01),VAS评分分别是7.12±1.42,2.66±0.79和1.13±0.52(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临床结果,优7例,良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放射学检查显示19例获得融合.[结论]内窥镜下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目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获得满意目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