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3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261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386篇
预防医学   18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87篇
  1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我科于 1993年 10月~ 1997年 10月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 81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在我科经确诊的带状疱疹 12 1例均为发病一周以内未经治疗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81例 (肝胆湿热型 80例 ,湿热兼气血不足 1例 ) ,男 43例 ,女 38例 ,年龄 13~ 6 8岁 ,平均 41岁。对照组 40例 ,男 2 2例 ,女 18例 ,年龄 12~ 6 9岁 ,平均 41 5岁。两组发于胸背部者分别为 5 2例和 2 3例 ,余为三叉神经各分支及四肢部位。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肝胆湿热型者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 6 0g,生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中、老年心性猝死 (SCD)的发病诱因、临床先兆及发病规律。方法 :对 2 1例猝死患者追访其猝死前病史 ,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性猝死 85.9%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以情绪激动 (38% )、劳累 (33.3% )为多见。上午 6~ 11点为猝死高峰期。结论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 ,可明显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103.
患者.男性,48岁,22年前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在某医院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经治疗后痊愈.8年前因腹部胀满伴黑便,诊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4年前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出现昏迷,经治疗后清醒.3年前因消化道出血,再次昏迷,9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发僵感,但尚能行走.1天前无明显诱因又复出现昏迷,门诊抢救好转后而收入院.  相似文献   
104.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肾脏的良性肿瘤,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良性经过。目前的资料显示:以前被当作肾癌的实性肾实质肿瘤,其中3%~7%实际上是肾嗜酸细胞瘤。临床上肾嗜酸细胞瘤并不罕见,但国内文献报道不多。2004年4月至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a-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AFP异质体(6alpha-fetoprotein variant,AFP-L3)及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mia,Hcy)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临床界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40例肝病患者,其中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为PHC者84例,非PHC者556例。对640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联合检测AFU、AFP-L3及HCY。采用速率法测定AFU水平,电泳亲和印迹法测定AFP-L3,采用IMx同型半胱氨酸专用试剂包测定HCY。结果PHC组血清AFU、AFP-L3及HCY水平分别为(40±18.5)U/L、(30±16.4)%、(18.9±9.7)μmol/L;非PHC患者血清AFU、AFP-L3及HCY水平分别为(16.4±9.8)U/L、(15.2±4.2)%、(9.4±4.9)μmol/L,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AFU、AFP-L3及HCY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0.464、0.854、0.881,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36。经ROC曲线分析,AFU40 U/L、AFP-L330%、HCY18.9μmol/L联合应用的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可达85%,阳性似然比为5.12,阴性似然比为0.17。结论联合检测AFU、AFP-L3及HCY3项指标对HP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米晖  毛登久  杨松林  周杰  王力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0):1397-1398
[目的]探讨输尿管囊肿的诊治方法.[方法]15例患者术前均由B超或IVU、膀胱镜检查确诊.行开放性手术治疗11例,经尿道手术4例.[结果]15例手术均一次手术治疗成功,开放性手术平均时间102 min,术后平均住院11.5 d,腔内手术平均61.5 min,术后平均住院4.8 d.[结论]B超结合IVU、膀胱镜检查可以提高确诊率.开放性囊肿切开去顶术是基本治疗方法;当存在输尿管返流时,应行输尿管膀胱抗返流吻合术;经尿道的腔内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混合超声造影方法在重症患者鼻肠管定位中的作用和效能。 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符合鼻肠管留置指征的危重症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鼻肠管置入术,利用常规超声及超声解剖定位法探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大致解剖位置,并明确鼻肠管位于消化道内。将微泡超声造影剂与胃窗声学造影剂混合配制,开启超声造影模式,将混合超声造影剂注入鼻肠管,实时观察并记录鼻肠管走行及头端位置。体外实验明确混合超声造影剂最佳配制,以腹部X线检查作为判断鼻肠管定位的"金标准",以幽门后置管为置管成功的标准,统计32例患者超声造影定位鼻肠管的成功率,计算混合超声造影法定位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 结果通过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微泡超声造影剂与胃窗声学造影剂按1:1000与1:500比例配制成混合造影剂,显影效果最佳且稳定,体质量指数<28的患者按1:1000比例配制,体质量指数≥28的患者按1:500比例配制。32例患者通过混合超声造影方法定位鼻肠管,定位成功率达93.8%(30/32),其中一次性成功定位24例,均为幽门后置管,所需时间为(1.71±0.65)min;6例患者行多次混合超声造影检查后,置管定位成功,所需时间为(4.42±0.93)min,其中5例为鼻肠管幽门后置管,1例为鼻肠管胃内折叠。混合超声造影方法定位鼻肠管幽门后置管的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33.3%,准确性为93.8%。所有患者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混合超声造影方法兼具微泡超声造影剂及胃窗声学造影剂的优势,对重症患者鼻肠管位置的判断具有较高的效能,可快速、准确定位留置鼻肠管的走行及头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姚璟  王力 《护理研究》2007,21(3):279-280
重度酒精中毒性低血糖性昏迷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就诊者多数已呈现昏迷状态,我科自2006年初成功抢救重度酒精中毒性低血糖昏迷病人2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其急救及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例均为男性,饮酒品种白酒。例1病人50岁饮酒后昏迷30mi  相似文献   
109.
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原位杂交(ISH)对MDS13例、急非淋(ANLL)10例和良性血液病8例,共31例患者骨髓细胞c-erbB表达进行了观察,同时对c-myc表达作了比较,发现8/13例MDSc-erbB mRNA过高表达,10/13例MDSc-myc mRNA过高表达;在10例ANLL病人中,仅1例c-erbB mRNA高表达,7例c-myc mRNA高表达;8例良性血液病两种癌基因均无表达,1例在2月内由RA发展到RAEB-T患者其c-erbB和c-myc表达明显增强。用ISH发现癌基因过度表达比临床常规形态学确诊提前8周,提示c-erbB和c-myc转录增强对MDS急剧演变有预后意义,c-erbB参与MDS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0.
新诊断的AML的预后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复发性AML的预后因素知道得较少。本文通过CD_(13)、CD_(14)、CD_(15)、CD_(33)和CD_(3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66例复发后AML表面标记进行研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ML患者复发时表面标记与初诊时比较,CD_(33)、CD_(34)表达明显增加(P为0.002和0.0001);CD_(13)、CD_(15)表达明显减少(P为0.004和0.0001),提示复发时细胞分化丧失(形态学尚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