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31.
患者男,45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1d入院.患者于人院前2d,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呈持续性,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在当地诊所考虑为腰腿痛,给予对症、止痛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于入院前1d,突发上腹部疼痛,疼痛剧烈,为刀割样痛,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后疼痛逐渐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后症状无缓解.无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为求诊治来我院,行腹部CT示:右肾高密度灶.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85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强迫体位,痛苦面容,查体合作.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全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剑突下为著,肝浊音界缩小,腹部叩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弱.入院诊断:(1)上消化道穿孔?(2)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入院后经12 h保守治疗腹痛无缓解,且腹膜刺激症状明显,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32.
方茂勇  牛敏 《临床医学》2002,22(6):22-23
目的:了解胖人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其围手术期处理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58例胖人急腹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胖人急腹症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1)腹痛反应轻,且症状与病理改变不一致;(2)并存疾病多;(3)抗病能力弱;(4)易发生水、电介质紊乱;(5)术后并发症多;(6)易发生MODS且死亡率高。围手术期处理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术前准备应充分;(2)麻醉与手术切口要恰当;(3)应确切止血,尽量避免使用电刀;(4)术后常规使用腹带,对腹腔感染严重和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尚应行减张缝合;(5)应特别注意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33.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5岁.主因"腹痛伴恶心、呕吐2个月余."入院.入院2 个月前患者感进餐后逐渐出现餐后腹痛,呈钝痛,无规律性,伴餐后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有黑色内容物,伴食欲减退及乏,感反酸.院外曾口服中药及输液治疗(具体不详)8 d,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故就诊我科.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分别转换为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人胰岛素R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MDI治疗及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后的血糖迭标率、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对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2008年2型糖尿病患者CSII治疗7 d后血糖达标者分为3组,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MDI治疗组(A组),人胰岛素R与NPH联合MDi治疗组(B组),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组(C组),当血糖控制平稳达标时入组分析,比较转换治疗后3组之间血糖达标率、日内平均血糖、日内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血糖达标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内平均血糖及日内血糖波动幅度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式若能均使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似的血糖控制状态,A组与B组治疗较C组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上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比较人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在使用胰岛素泵行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II)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诺和锐组、优泌乐组,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诺和锐和优泌乐的用量,比较两组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血糖达标所需的天数、血糖达标时每日所需的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的频率。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血糖达标时所需时间及胰岛素的用量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均无低血糖的发生。结论诺和锐和优泌乐在CSII治疗中均能有效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36.
目的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为实验室选择药敏方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2月分离的230株CRE菌株,分别采用E-test法和微量肉汤稀释(BMD)法检测CRE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分析两种药敏方法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菌株主要来源以痰为主,占70.87%(163株),其次是血(33株,14.35%)和分泌物(15株,6.52%),病原菌分布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5株)。CRE菌株E-test方法的敏感率为96.52%,耐药率为3.48%;BMD法的敏感率为95.65%,耐药率为4.35%。两种方法的基本一致率为95.65%,分类一致率为99.13%,极重大误差为0.87%。结论 多粘菌素B对CRE有较好的抗菌活性,E-test法操作简便,和BMD法一致性好,可应用于临床常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作为结肠癌癌前病变的结肠腺瘤性息肉(CAP)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特征。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CAP组)30例和无腺瘤息肉的健康个体(HC组)30名。通过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收集CAP患者的腺瘤组织和健康志愿者(HC)的肠黏膜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序列测定,实验结果使用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比较法分析。结果CAP患者的腺瘤组织中肠道菌群α多样性高于健康肠黏膜组织(Chao指数、Ace指数P<0.01)。门水平分析中,CAP组中拟杆菌门(FC=0.38)的丰度显著降低(P<0.01);属水平分析中,拟杆菌属(FC=0.32)、埃希菌属(FC=0.57)、瘤胃球菌属(FC=0.42)、Blautia(FC=0.27)、Dorea(FC=0.57)在CAP组中丰度降低(P<0.05);假单胞菌属(FC=2.43)、乳球菌(FC=2.84)、土芽孢杆菌属(FC=2.07)和不动杆菌属(FC=2.36)丰度升高(P<0.05)。结论与HC肠黏膜组织相比,CAP患者腺瘤组织中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腺瘤性息肉患者黏膜中菌群存在失衡现象。这种肠道微环境的失衡,对研究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接受阿卡波糖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强化组)及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单纯强化组),当血糖控制达标时,联合强化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平均血糖绝对差(MODD)、日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明显低于单纯强化组[(3.76±1.47)对(6.52± 1.57) mmol/L,(0.57±0.49)对(1.10±0.69) mmol/L,(1.44±0.60)对(2.42±0.92)mmol/L,均P<0.01].联合强化组日平均血糖(MBG)明显好于单纯强化组[(7.08±0.69)对8.27±1.31)mmol/L,P<0.01];疗程结束时联合强化组HbA1c水平好于单纯强化组(6.77% -0.57%对7.21%±0.83%,P<0.05),低血糖发生率较少(29%对48%,P<0.01),体重指数较低[(24.14±2.7对27.63±3.41)kg/m2,P<0.01].  相似文献   
39.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疗纠纷所涉及的内容及处理方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管理部门围绕医疗纠纷出台了一系列法津法规,要求只要患者提出诉讼,医方就要列举事实及证据材料,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没有过错,否则,医方将承担责任。急救时医护记录作为病人在急救期间的重要证明文件,反映并记录了  相似文献   
40.
男性糖尿病患者阳萎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