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社区人群中肠易激综合征 (IBS)的症状学诊断标准的特异性情况。方法 在广东省社区人群关于IBS的整群、分层和随机抽样的调查中 ,共收集到 2 39例符合RomeⅡ标准及 4 79例符合Manning诊断标准的IBS症状人群。在这些IBS症状人群中 ,按其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就诊情况的一定比例 ,选取 38例IBS症状人群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询问病史 (同时再次填写调查问卷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及肠镜检查 ,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和其它可以解释IBS症状的系统性疾病 ,从而计算症状学标准诊断…  相似文献   
52.
胃黏膜巨大肥厚症又称Ménétriér病,1888年由Ménétriér首次报道而得名,该病以胃黏膜增生肥厚和蛋白丢失为特征.现就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该病患者的临床及随访情况作一报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相关情况作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广东省社区人群排便习惯的状况,以及调查对象自己认为的排便习惯异常与罗马Ⅱ定义中的排便习惯异常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内对广州市、惠州市及农村三地区的常住人口中18~80岁的居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被涮查者的人口学资料及排便习惯等.结果 实际调查4103名;男性1878名,女性2225名;平均年龄(42.81±14.13)岁.在回答排便频率的4056名(缺失47名)中,每日排便1次者为2972名(73.3%).排便次数在3次/d至3次/周的为3951名(97.4%).270名(6.6%)自诉排便习惯异常者,排便频率(OR=2.03.95%CI:1.54~2.67)、大便性状(OR=2.75,95% CI:2.35~3.22)及排便费力(OR=3.56,95% CI:2.49~5.11)与其自诉的排便习惯异常密切相关.在3949名(缺失154名)中,按定义界定排便习惯异常者为644名(16.3%).被调查人群自己认为排便习惯异常与按定义界定排便习惯异常两者的一致性较差(Kappa=0.312).结论 将人群中正常排便频率界定为3次/d至3次/周是合适的,调查人群中自己认为排便习惯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罗马Ⅱ标准实际检出的比例,两者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54.
1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  相似文献   
55.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56.
近几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rokers,ICBs)已成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热点,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强T细胞的免疫应答来消除肿瘤[1],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是代表性免疫抑制分子之一。然而在增强细胞免疫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导致免疫耐受失衡,出现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方法 以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确诊的Hp感染者分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三联根除组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0 d;序贯根除组前5d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d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根除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予黏膜保护剂维持治疗,随访12周.随访前后行胃镜检查并检测Hp.对Hp根除率进行意向性分析和符合方案分析比较.结果 意向性分析显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4%(40/51)和80.0%(40/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8,P=0.846).符合方案分析显示,三联根除组和序贯根除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4.4%(38/45)和87.0%(40/4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732).结论 长期服用NSAID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根除Hp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