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增殖、分化和发育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是基因控制下的细胞自杀活动。近年来实验研究表明:在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是机体对外界刺激进行主动应答的过程[1]。本文作者对已有的原位杂交方法进行改进,并成功地应用到辐射诱导骨髓...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SP825、Sephadex LH-20、硅胶和ODS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藜芦醇(Ⅰ)、反式白藜芦醇-3-O-β-D吡哺葡萄糖苷(Ⅱ)、顺式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Ⅳ)、3'-甲氧基一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Ⅴ)、儿茶素(Ⅵ)、表儿茶素(Ⅶ)、1'-O-苄基-α-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Ⅶ)、1'-O-苯乙基-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Ⅸ)、1'-O-苯乙基-β-D-呋哺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Ⅹ)、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Ⅺ)、3-甲基-正丁醇-1-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Ⅻ).结论 化合物Ⅴ、Ⅶ~Ⅹ和Ⅻ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Ⅳ、Ⅵ、Ⅶ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HSP70在正常和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72只Wistar二级大鼠背部皮肤制作圆形伤口后以25Gy^60Coγ射线局部照射,于伤后2、5、10、15、21、和28d活杀取材,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HSP70基因表达及意义。结果:单纯创伤组于伤后2d见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浆内15d后,HSP70逐渐减少。创伤+照射组伤后5d始见血管内皮细胞浆内弱阳性,10-15d时阳性,21天阴性。结论:HSP70参与伤口愈合血管再生的过程,可能对血管再生起促进作用,辐射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HSP70减少可能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IL1 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从细胞因子角度开展抗纤维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MTT比色、AgNORS 银染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正常和受照NIH/3T3 成纤维细胞(60Coγ源一次照射,吸收剂量30 Gy)生长增殖活性、AgNORS 和DNA合成以及Ⅲ型胶原表达。结果 IL1 浓度为100 ×103U/L,培养第3 天时,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增殖活性(A 值) 为对照值的1-4 和1-3 倍(照射组A值为对照的1-1 倍);AgNORS 颗粒数和S期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对照值的2-9 和2-0 倍;而Ⅲ型胶原表达阳性细胞数为对照值的1-9 倍。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L1 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DNA 合成和Ⅲ型胶原表达。 相似文献
45.
我们使用MDM2和p53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25例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现MDM2高表达阳性率为36%(9/25),p53高表达阳性率仅为8%(2/25)。结果表明MDM2,p53,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病理变化可能参与人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46.
原位末端标记方法的改进及其在检测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中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特别是检测骨髓和含血细胞较多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含量较多,使用DAB底物显色将会产物不可避免的背景着色,影响检测效果。因此,为了不影响检测结果(防止假阳性),探索性地将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改为碱性酸酶标记的抗生蛋白链菌素(AP-SA);显色剂由DAB改为坚固红。阳性结果为玫瑰红色,核复染后呈蓝色,反差明显,背景清晰 相似文献
47.
48.
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1999年 6月对 6 7例颅内肿瘤病人行X 刀治疗 ,其中 14例出现颅神经损伤 ,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4例病人中 ,男 8例 ,女 6例。平均年龄 46 3岁 (12~ 74岁 )。全部为脑底肿瘤 ,与邻近颅神经关系密切者分别为 :垂体瘤 4例 ,颅咽管瘤 3例 ,听神经瘤 2例 ,海绵窦脑膜瘤 2例 ,中颅凹脑转移瘤 3例 ,脑瘤直径≥ 35mm者 8例 ,2 5~ 34mm 4例 ,18~ 2 4mm 2例 ,分别占同等大小病灶的 31%(8 2 6 ) ,18%(4 2 2 )和 11%(2 19)。 11例行一次性单靶点X 刀治疗 ,3例行单靶点分次治疗 ,用 2 0~ 40mm限光筒 ,采用4~ 6个… 相似文献
49.
电磁脉冲对犬淋巴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电磁脉冲(EMP)对犬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用细胞化学,原位末端标记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凋亡以及bcl-2和Bax蛋白的改变。结果 (1)2~12万V/m的场强能使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6万V/m照射后24h最为明显,T细胞及Tu,Ts细胞数分别降低至对照值的77%,81%和63%;(2)在上述场强范围内,凋亡淋巴细胞随照射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蒺藜全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PHPLC)对蒺藜70%乙醇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数据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所得单体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甾体皂苷:1)uttroside B;2)polianthoside D;3)替告皂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糖基(1→4)-[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4)(25R)-26-O-β-D-吡喃葡糖基-5α-呋甾-3β,22α,26-三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吡喃半乳糖苷;5)海柯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蒺藜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