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0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构建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t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验证姜黄素是不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结合可能的PPARγ路径机制分析姜黄素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电转染技术在U937(自身不表达PPARγ)细胞中共转染PPARγ表达质粒加报告质粒(PPARγ激动剂筛选细胞模型)及单独转染报告质粒;在不同组别的细胞中分别加入吡格列酮(PPARγ已知激动剂)和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测定报告质粒中虫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结果共转染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20μmol/L后荧光强度较对照组荧光强度增加3.8倍,差异显著(P<0.01),单独转染PPARγ报告质粒细胞组,加入吡格列酮未导致荧光增强;共转染细胞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10μmol/L、20μmol/L和30μmol/L)后,3种不同浓度的姜黄素较对照组荧光增加的倍数分别为1.52、2.38和2.97,各组别浓度的姜黄素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其中低浓度姜黄素组明显低于中高浓度姜黄素组(P<...  相似文献   
122.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与梗塞后脑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对梗塞后脑出血(H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使用阿司匹林、氯噻匹啶、低分子量肝素的脑梗塞(CI)患者HI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CI患者HI发生率均高于无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患者.HI发生率在阿司匹林(150mg/d)、低分子量肝素(0.6ml/d)、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6ml/d)和阿司匹林(100mg/d)的CI患者中较高,分别13.33%、12.41%和26.47%.结论: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是影响CI患者发生HI的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对HI发生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3.
H-反射对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证实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存在以及H反射在糖尿病近段神经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通过经典的H反射和顺向周围神经传导检测方法,对正常组176条胫神经、糖尿病组268条胫神经进行对比研究。正常胫神经H波潜伏期(HL)多元回归方程8.2+0.5×腿长(cm)+0.06×年龄(岁),再加3.6ms(2s)为建议的正常参考值上限。结果44.0%(118/268)糖尿病组胫神经HL延长。糖尿病组胫神经中,74.6%(200/268)HL大于95%正常参考值上限,明显高于感觉神经传导速(38.5%)和运动神经传导速(43.3%)检测的阳性率(χ2=115.6,P<0.0001)。结论H反射较常规周围神经传导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发生可能远较临床诊断的频度为高。  相似文献   
124.
患者女性,26岁。因“感冒后四肢酸痛无力一个月,呼吸困难半月”于2006年5月22日入院。入院前一个月感冒后出现下肢肌肉酸痛和压痛,南坐位或蹲位站立,上下楼梯、步行、双臂上举和梳头均有不同程度困难。肌肉疼痛及无力症状渐进性加重.半月前出现腰部酸痛,胸闷和呼吸困难。当地医院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  相似文献   
125.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经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者32例,占同期脑出血的52.46%。从临床资料及CT所见、对脑出血合并脑室出血的预后进行了研究,提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脑室内血肿铸型,血肿大小超过3×3cm、血肿从Ⅲ、Ⅳ脑室穿破,来院时的意识水平和舒张压超过120mmHg及年龄在70岁以上者预后差,若无以上情况经过积极治疗,预后可以是良好的,本文并讨论了内科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26.
患者男性,67岁。因“夜间行为障碍7年,头昏3个月”于2004年2月13日入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睡眠时多梦,常梦见抓小偷或被人追赶,并出现与梦相关的行为,大声喊叫、踢打,甚至摔到床下,每年大约发作8-10次。2年前自觉性功能减退,出汗无变化。3个月前出现头昏,无视物旋转,曾测血压偏低(具体不详),予对症治疗无好转。1d前由坐位转为立位时突发意识不清,约30s后神志恢复,无肢体抽搐。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史:11年前外院诊为腔隙性脑梗死。个人史:吸烟30余年,4-5支/d,已戒烟3年,偶饮酒。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检测剑桥语义测验(Cambridge semantic memory test battery,CST)在语义性痴呆(semantic dementia,SD)患者中的研究应用。 方法: 对26例SD患者、25例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均进行语言量表及其他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在内的全面的神经心理学测评。 结果: ①SD组整体测评结果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01);②CST的4个分项测验在检测S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时的AUC值分别为0.984(95%CI=0.951~1.000)、0.915(95%CI=0.826~1.000)、0.898(95%CI=0.808~0.988)、0.857(95%CI=0.733~0.980)(P<0.001)。③采用双变量分析CST结果与MMSE、MoCA及综合性认知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等结果在0.01层面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④SD组患者核磁显示SD患者具有明显的颞叶前下部萎缩,且侧重于左侧,并与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结果相符。 结论: CST可用于筛查SD患者。  相似文献   
128.
血浆净化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血浆净化(plasmapheresis,PP)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不同净化方法疗效的比较。方法回顾1998~2004年6年间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GBS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GBS诊断标准。PP治疗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5~76岁,平均(39.95±16.66)岁;非PP治疗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4.07±14.70)岁。两组患者按Hughes分类进行分级。每次处理血浆量为1~2个血浆容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肌力的改善程度,减少1个Hughes等级为GBS临床改善。结果疗效及转归:PP组患者进步1级的日数平均为(10.83±9.38)天,而非PP组为(32.13±11.30)天,P<0.01。呼吸机辅助呼吸者,PP组持续7天,而非PP组则持续18天。PP组死亡1例,非PP组无死亡。PP组23例中,单重血浆置换(PE)16例,双重血浆置换(DFPP)4例,血浆吸附(PA)3例;16例PE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11.44天;4例DFPP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7.25天;3例PA者进步1级的平均日数为12.33天。并发症:PP治疗84例次,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发生率15.5%。PE治疗57例次,9例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周及四肢麻木、荨麻疹、寒战、发热和低血压等;DFPP治疗16例次,4例次发生血压下降;PA治疗11例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P治疗能够迅速缓解GB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显著缩短病程以及使用人工呼吸的间期,改善患者预后。不同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不同,PE治疗并发症较多,DFPP和PA治疗并发症少。治疗方法上尽量寻求效果相当、并发症少而且费用较低者。  相似文献   
129.
阿尔茨海默病的睡眠神经生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患者清醒和睡眠状态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方法 对 16例临床诊断的AD患者及 16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连续两次的全夜多导睡眠生理录像监测。共用 2 1个导联分别记录脑电图、眼动图、下颌肌电图、心电图以及经鼻气流。结果  (1)AD组睡眠结构紊乱 ,其中总睡眠时间 (F =6 30 ,P =0 0 179)、Ⅱ期睡眠时间 (F =16 0 3,P =0 0 0 0 4 )、快速眼动 (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时间 (F =9 84 ,P =0 0 0 2 1)均明显减少 ,而慢波睡眠成分增多 (F =11 5 0 ,P =0 0 0 4 )。 (2 )Ⅱ期睡眠中睡眠纺锤的时限、密度、相对功率、绝对功率以及K综合密度 (F =13 6 4~ 79 11,P <0 0 0 0 1) ,REM睡眠 8~ 13Hz快活动 (F =5 80~ 2 0 73,P <0 0 5 )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睡眠纺锤密度、波幅以及K综合密度的改变与精神行为异常关系最密切。结论 AD组睡眠结构明显紊乱 ,并伴有多项睡眠脑电成分的异常。与清醒和REM睡眠相比 ,睡眠纺锤的改变与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的关系更加密切 ,可能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