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血浆microRNA-130a联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33~79岁,平均(62.81±11.48)岁。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APACHE Ⅱ评分,并留取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浆标本-20℃保存备用。将研究过程中发生死亡的患者列为死亡组,同时以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原发感染部位等基线信息作为匹配条件,按照1:1从同队列中匹配生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microRNA-130a表达量和APACHE Ⅱ评分的差异,并利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浆microRNA-130a表达量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42例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分析,死亡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浆microRNA-130a表达量[(0.95±0.15)分比(0.80±0.29)分]显著降低,APACHE Ⅱ评分[(19.38±3.63)分比(22.52±4.70)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结果提示,死亡组患者血浆MicroRNA-130a表达量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性强相关(r=-0.750,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浆microRNA-130a测定联合APACHE Ⅱ评分的患者死亡预测价值[AUC=0.71,95%置信区间(CI):0.54~0.89]高于二者独立预测(microRNA-130a:AUC=0.688,95%CI:0.52~0.86。APACHE Ⅱ评分:AUC=0.694,95%CI:0.53~0.86。P均<0.05)]。 结论血浆microRNA-130a表达量降低与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死亡密切相关,血浆microRNA-130a测定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死亡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碳离子二维放射治疗(two-dimensional carbon-ion radiotherapy,2D-CIRT)计划与光子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olume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在II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剂量学优劣,为临床碳离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中心13例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相同的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约束条件,分别在Ciplan计划系统上设计2D-CIRT计划和Eclipse计划系统上设计VMAT计划,比较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IRT和VMAT计划肿瘤覆盖率均较好,PTV1的D98、D95、D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相似(CIRT与VMAT:0.39 Gy与0.38 Gy,P>0.05)。PTV2两种方案在D95、D98、D50、D2均有显著性差异,PTV2采用CIRT的HI也明显优于VMAT(CIRT vs VMAT:0.08 Gy vs 0.16 Gy,P=0.003)。与光子VMAT相比,CIRT计划中健侧肺的V5、V10、V20、V30、V40和Dmean明显降低。患侧肺中CIRT的V5低于VMAT(CIRT vs VMAT:53.00 Gy vs 64.41 Gy,P=0.003),V10、V20、V30、V40、Dmean两种计划均无统计学差异;CIRT有较低的脊髓Dmax(CIRT vs VMAT:18.61 Gy vs 43.03 Gy,P=0.000)、食管Dmean(CIRT vs VMAT:16.25 Gy vs 20.38 Gy,P=0.031)和V50(CIRT vs VMAT:4.49 Gy vs 11.43 Gy,P=0.005)、骨V10和V30,以及气管和支气管树的V50。结论:与光子VMAT相比,2D-CIRT被动束流扫描技术在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显著降低了对危及器官的辐射剂量,对正常组织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超高场强磁共振对梗阻性黄疸治疗效果评价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MRI及MRCP图像,对肝内外胆管扩张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通过测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直径及治疗后4周肝内外胆管直径差异,评价治疗疗效。所有患者严格按体重及合理扫描序列进行SAR值管理,评价超高场强磁共振安全性。结果良性梗阻性黄疸治疗4周后肝内胆管直径,轻度(3.2±0.206)mm;中度(4.13±0.687)mm;重度(3.95±0.268)mm。良性梗阻性黄疸治疗4周后肝外胆管直径,轻度(7.06±0.476)mm;中度(8.03±1.283)mm;重度(10.55±0.499)mm。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4周后肝内胆管直径,轻度(4.17±0.126)mm;中度(6.17±0.197)mm;重度(8.10±1.750)mm。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4周后肝外胆管直径,轻度(7.02±0.597)mm;中度(10.28±1.572)mm;重度(14.12±2.919)mm。治疗前后肝内外胆管直径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I及MRCP影像表现可以直接显示肝内外胆管在治疗前后的胆管直径的变化,为梗阻性黄疸疗效提供可视性影像依据。经严格科学的SAR值管理,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进行腹部3.0T磁共振扫描时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CT在老年性痴呆早期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45例老年早期痴呆症患者作为痴呆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5例健康人作为同龄健康组。两组受试者均行头颅CT检查,对比两组头颅CT相关测量指标、双侧海马体积和大脑左右径。结果:痴呆组外侧脑裂宽度(0.72±0.23)mm显著低于同龄健康组(1.28±0.29)mm,三脑室宽度(7.29±2.13)mm、尾状核指数(18.56±3.02)%、额角指数(18.56±3.02)%、侧脑室宽度(4.56±0.75)mm、平均脑沟宽度(17.05±3.02)mm、额时脑沟宽度(2.86±1.25)mm显著高于同龄健康组[(4.46±1.79)mm、(11.98±2.56)%、(30.57±4.58)%、(3.05±1.11)mm、(4.61±1.75)mm、(1.58±0.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痴呆组右侧海马体积(2.16±0.56)cm3、左侧海马体积(2.14±0.39)cm3和大脑左右径(130.25±8.57...  相似文献   
35.
探讨血清外泌体中纽约食管鳞状细胞癌抗原-1(NY-ESO-1)、Alix、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联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设为肺癌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设为良性组、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血清外泌体中NY-ESO-1,Alix,PLAP鉴别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8%、95%和90%,特异度分别为78%,80%,90%。鉴别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灵敏度分别为95%,94%,95%,特异度分别为95%,95%,92%。联合鉴别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的的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91.00%,准确度为92.33%。结果说明,血清外泌体中NY-ESO-1,Alix,PLAP的表达量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36.
当某一医院无法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诊断和治疗设施时,就需要进行院际转运,也可称为院间转院或二次转院[1].随着创伤、烧伤、心脏或神经等专科治疗患者的增加,导致院际转运的需求增加;有时也可能因为非临床原因而需要院际转运,如没有床位或医疗资金问题.在美国约1/20 患者需要转运到另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  相似文献   
37.
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疏松的间隙组(25例,颈部、腋窝、纵隔、腹腔)、内脏组(1例)和体表软组织组(6例,包括胸壁3例、四肢2例和臀部1例).最常见的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有分隔,囊壁菲薄,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依赖于其生长部位及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诊断均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8.
介绍了从少阳论治面瘫医案2则,并从中领悟中医临床取效关键在于详细问诊、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麝香对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制备麝香含药血清及生理盐水血清。15只SD大鼠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培养至P3代,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成骨成脂诱导鉴定BMSCs,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通过麝香含药血清干预BMSCs,检测细胞增殖率,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麝香含药血清对BMSCs迁移的影响。结果外源性大鼠B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生长状态良好;表型鉴定:CD45、CD34阴性表达,CD44、CD90阳性表达;细胞成骨、成脂诱导后可定向成骨、成脂分化;不同浓度麝香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提高BMSCs增殖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麝香在24 h、48 h、72 h均增加BMSCs迁移(P0.05),以低浓度组效果最佳。结论麝香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增殖,促进BMSCs的体外迁移。  相似文献   
40.
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为1.28~1.72/10万人,50%~60%发生在四肢,其中脂肪肉瘤占软组织肉瘤的25%~30%.黏液样脂肪肉瘤是第二常见的脂肪肉瘤亚型,占所有脂肪肉瘤的25%~50%[1].在2015年版《中国软组织肉瘤诊疗专家共识》中,对局部复发的软组织肉瘤进行二次手术切除为1类专家推荐共识,建议手术范围为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