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 临床资料 例1,男56岁,河南夏邑人。1990年2月起,因不明原因发热,咳嗽,反复发作性头痛、恶心伴呕吐,先后3次以“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治疗。两次头颅CT均未见异常。同年7月11日头痛、呕吐加重,并伴视物不清,体位改变时有短暂意识不清,二便失禁,遂转入我院。体检见反应迟钝,领悟力低下,眼底水肿,项强,病理反射(一)。腰穿测压>3.92kPa,细胞数25×10~6/L,中性0.80,单核0.20,蛋白0.85g/L。头颅CT见脑沟闭塞变浅,脑干周围池显示模糊且不规则,脑膜强化不明显,提示“脑蛛网膜炎”。经抗炎对症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缓解出院。约2个月后因症状复发,再次以“脑蛛网膜炎”入院。体检见神清,情感淡漠,定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垂体腺瘤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治疗是功能性垂体腺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两大类.主要用于术后残留或复发病例,也可以作为某些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放疗后局部控制率与手术相仿,但激素水平正常化需要时间较长.常规放射治疗对激素水平的控制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放射治疗后晚期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因此,如何降低垂体功能减退等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后内分泌反应率、缩短反应时间是垂体腺瘤放射治疗的焦点之一,而其中的关键是靶区准确定位、剂量分割的合理确定及靶区边缘相对锐利的剂量梯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优于常规放射治疗.本文还论述了放射治疗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NFA)的中长期效应。方法:随访193例伽玛刀治疗后的NFA,分成单纯伽玛刀治疗组与外科手术后加伽玛刀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46.2个月(36~90个月)。单纯伽玛刀治疗组68例,手术加伽玛刀治疗组125例,平均周边剂量14.5Gy。结果:单纯伽玛刀治疗的68例NFA患者中,肿瘤缩小46例(67.6%),肿瘤大小无变化19例(27.9%),瘤体增大3例(4.4%),肿瘤控制率95.6%(65/68)。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2例(2.9%),视力视野障碍加重2例(2.9%)。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加伽玛刀治疗的125例NFA患者中,肿瘤缩小81例(64.9%),肿瘤大小无变化35例(28.0%),肿瘤增大9例(7.2%),肿瘤控制率92.8%(116/125)。新发垂体功能低下者7例(5.6%),未发现有视力受损。随访193例患者肿瘤总控制率93.7%(181/193),出现新的垂体功能低下9例(4.6%)。结论:伽玛刀治疗NFA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了1998-2003年治疗的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66例,全组患者肿瘤体积0.42- 43.4cm3,平均(7.2±3.9)cm3,给予周边剂量平均(12.4±2.6)Gy,中心剂量平均(27.9±5.9)Gy,其中12例患者采用肿瘤体积分割二阶段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KP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期为(55.4±18.2)个月(36-96个月)。总体控制率为95.2%(158/166);KPS评分得到显著提高,神经症状总体满意率为94.5%(157/166),主要副作用是放射性脑水肿11例(6.6%),有5例(3%)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缺损。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可以作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体积较小脑膜瘤患者的首选性治疗,也可以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性治疗,能够较长期控制肿瘤复发,提高或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2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使用淋巴引流区照射的价值。方法从1998年6月~2003年6月共有52例因医学原因或者拒绝手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方案为边缘剂量6G y×7次和7G y×6次,以60%~9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每周4次,总疗程不超过2周,其中有23例患者同时接受淋巴引流区照射。结果中位随访期为20个月(范围:8~60个月);1、2、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69%,63%;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3%,51%,34%;7G y×6次生存率和6G y×7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接受与未接受淋巴引流区照射之局部控制率,生存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未出现严重早和晚反应放射毒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缩短治疗总时间,提高了肿瘤吸收剂量;不进行淋巴引流区照射不影响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常规外照射后复发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常规放射治疗后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可行性,观察近期疗效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01年10月~2003年10月,27例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复发病例,OUR--TPS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射治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和优化放射治疗计划,体部固定装置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靶区为临床所见肿瘤区外放1.0~1.5cm,计划靶区体积(PTV)中位体积为302 cm3(78.9~514.2 cm3),计划照射剂量为42 G y,6~7G y/次,隔日照射。观察急性放射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8个月(6~14个月),随访率为100%。初次放射治疗至再放射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7个月(12~29个月),再放射治疗肿瘤中位剂量46 G y(42~48 G y)。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CR)26%(7/27),部分缓解(PR)48%(13/27),无变化(NR)15.0%(4/27),进展(PD)11%(3/37),总有效率为74.0%(20/27)。根据RTOG分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2级11%(3/27),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2级15%(4/27);骨髓抑制发生率1~2级8.3%(7.4/27);心脏损伤发生率1~2级7.4%(2/27)。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疗后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早期放射反应较低,患者能耐受,晚期反应及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或不加全脑放疗对肝细胞癌有限数目脑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8年7月武警部队上海肿瘤放射诊疗中心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放疗中心收治的肝细胞癌脑转移瘤(1~4枚)患者75例,其中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患者45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的患者30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肿瘤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放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8.9%和80.0%,未见统计学差异(P=0.537);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7个月,其中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为6.2个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组为5.4个月,未见统计学差异(P=0.38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目(P=0.041)、病灶总体积(P=0.012)及肝内病灶的控制情况(P=0.006)是影响脑转移瘤患者总生存期的主要因素;两种治疗方式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肝细胞癌有限数目脑转移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取得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放疗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书写痉挛症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痉挛症是由于职业因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动 ,导致手部肌肉痉挛 ,出现以书写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症状群 ,表现为患者在持笔时或开始写字时困难。系统阐述书写痉挛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脊髓水平、基底节和丘脑水平、大脑皮层水平 )和治疗 (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和外科治疗 )。  相似文献   
19.
书写痉挛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伽玛刀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在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方面的作用和疗效。方法从1997年7月到2002年12月,对106例接受伽玛刀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患者随访期12~69个月。对其影像学,内分泌水平,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0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对随访终点指标的评价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垂体腺瘤瘤体得到有效控制、激素水平逐步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和并发症少。结论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对控制肿瘤生长和改善内分泌异常的作用均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