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血栓形成有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66例在我中心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选取这些患者在术后15d内出现动脉血栓的作为实验组成员。他们的原发病大多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也有一些是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排除那些在术后早期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结果我们发现有3个外科相关因素与肝动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我们也发现这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如果在术中输注冰冻血浆的话,那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将比没输注血浆的患者明显升高。结论手术中肝动脉的直径、动脉重建方式、吻合的次数,以及是否输注冰冻血浆,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是影响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注意以上因素,在围手术期做好充足的准备可以减少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2.
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正常房室传导的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型起搏器后心功能改变,临床症状变化,房宣传导阻滞和房颤发生率,评估心房按需起搏治疗SSS疗效. 结果:平均随访(8.6±5.2)年,117例SSS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无显著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为(53.4±6.1)%,术后为(56.1±7.2)%(P>0.05).术后随访期间有3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6%),5例发生房颤(4.3%).所有患者心源性脑缺氧症状均消失. 结论:对正常房室传导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起搏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3.
替比夫定在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在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4例乙肝终末期肝病息者移植术后应用替比夫定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肝复发;6例移植术后应用拉米夫定出现病毒变异者停用拉米夫定,换用替比夫定+阿德福韦。观察用药后HBVDNA复制、HBsAg以及HBeAg的变化及不良作用。结果54例患者[29例术前HBVDNA高复制(〉10^3 copies/ml)及25例低复制(〈10^3 copiea/ml)]在术后6个月时HBV DNA、HBsAg、HBeAg全部阴转;6例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病例加用替比夫定3个月以上,5例乙肝标记物转阴。结论肝移植术前应用替比夫定,术后继续替比夫定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44.
有报道运动试验对于外表健康人群其预后价值超过诊断价值。心电图、运动耐量、运动期间及运动后的心率及血压反应,是心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该研究在已公认危险因素(CRF)和多运动试验参数的基础上评估比较冠心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5.
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确保原位肝脏移植手术后移植肝的血流量,减少由于手术造成的血管并发症,采取肝移植手术中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选用高频手术专用探头,于手术中门静脉、肝动脉吻合完成后立即测量肝动脉及门静脉血流速度,并计算快速充盈时间及阻力指数.结果 (1)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察到移植肝门静脉、肝动脉血流灌注情况;(2)肝动脉峰值流速不得低于25 cm/s, 门静脉平均流速不得低于(45±16.5) cm/s; (3)肝动脉加速度时间应<0.07 s,阻力指数>0.56;(4)可对照结扎分流静脉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论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确保移植肝血流灌注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6.
肝移植中供肝切取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移植外科 1994年 5月至 1998年 11月为 6例肝硬化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我们设计的供肝切取 ,修整 ,保存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为 6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一、供肝切取与灌注1.切口 :取腹部正中及双肋缘下十字切口。纵切口过脐 ,肋缘下切口达腋中线。为节省时间切口可由术者和助手同时完成。2 .门静脉插管灌注 :术者直接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暴露门静脉 ,在助手帮助下完成门静脉插管灌注。注意在解剖门静脉时 ,术者以左手经网膜孔将肝十二指肠韧带翻转即可显露门静脉 ,尽量不要横断肝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肿瘤播散细胞检测对肝癌肝移植术中转移的评价意义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水解酶(MMP-9)、黏附分子(CD44v6)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定量检测30例血清AFP阳性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播馓肿瘤细胞AFP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肝癌肝移植术前患者血清CD44v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运用统计软件SPSS9.0行x^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30例肝癌肝移植术中肿瘤播散阳性率肺动脉、外周动脉、外周静脉、门静脉分别为63.3%、60%、50%、40%;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对肝脏的挤压可以引起肿瘤播散,并且以肺动脉途径为主,P〈0.01;术中肿瘤播散组与无肿瘤播散组血清CD44v6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肿瘤播散组与无术中肿瘤播散组肿瘤组织表达MMP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能够检测到肝癌患者血液中播散肿瘤细胞,并且以肺动脉血阳性率最高;在肝移植过程中对病肝的搬动、挤压可以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其过程与基质金属蛋白水解酶(MMP-9),黏附分子(CD44v6)相关。 相似文献
148.
149.
肝移植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1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肝移植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的14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术后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5个月,0.5年、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17%、71.43%和64.29%,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57%、71.43%和50.00%.术后7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37U/mL、肝门淋巴结转移、门静脉肉眼癌栓、肝细胞癌成分呈低分化及Allen分型为混杂型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严格筛选适应证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0.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米非司酮浓度的HPLC法,以评价2种制剂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健康女性受试者双周期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2种米非司酮片剂(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25 mg,采用HPLC法测定米非司酮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0.81±0.23)和(0.81±0.23)h;Cmax分别为(849.91±257.77)和(852.01±258.26)ng.mL-1;t1/2分别为(29.72±11.06)和(27.96±13.35)h;AUC0~120分别为(7259.49±2256.93)和(7802.63±4049.20)ng.h.mL-1;AUC0~!分别为(8635.35±2696.45)和(9354.08±4469.31)ng.h.mL-1。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91±36.45)%。结论: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于米非司酮的体内过程研究;2种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