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李俊  潘时中 《医学综述》2008,14(17):2610-2613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合成失调和重塑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DN的主要病理表现,其中调控ECM代谢的ECM降解酶类的表达与活性异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调控已成为热点问题,进而通过干预ECM降解酶的活性或表达,达到治疗或者预防DN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2型糖尿病(DM)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30例IGT患者、30例2型DM患者及33例正常对照者(NGT),空腹静脉血测定葡萄糖(FPG)、胰岛素(FINS)、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VEGF,并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彩超测定肱动脉的血管内径,以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EDF。结果(1)IGT组、DM组的EDF较NGT组显著下降(P均〈0.01),DM组较IGT组更低(P〈0.01)。(2)IGT组、DM组的SOD较NGT组显著下降(P均〈0.01),而MDA显著上升(P均〈0,01)。DM组与IGT组比较SOD显著下降(P〈0.01),MDA显著上升(P〈0.01)。(3)VEGF在NGT、IGT、DM组逐渐上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DF与SOD明显正相关(r=0.418,P〈0.01,n=93),与HOM小IR、VEGF明显负相关(r=-0.553、-0.221,P均〈0.01,n=93);而VEGF与SOD明显负相关(r=-0.552,P〈0.01,n=93)。结论EDF的损害在IGT阶段即可出现,而在DM患者中损害更为严重。胰岛素抵抗、VEGF、SOD、MDA与EDF的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随机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视网膜病变(DR)分组,检测他们的血脂、脂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结果有DR组与无DR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B(APOB)明显增高(P<0.05),甘油三酯(TG)(P<0.01),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明显下降(P<0.05).增殖期DR组与单纯期DR组比较,TG显著增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影响着DR的发生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4.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均为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骨质疏松症可以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慢性并发症,可造成长期严重的疼痛和器官功能障碍、骨折致残,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NIDDM患者红细胞抗氧化酶和血清过氧化脂质水平的变化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立勇,倪达人,王中心,潘时中福建医学院刘友尧,吴长珠自由基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近年来引起人们的重视。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以及血清...  相似文献   
26.
Graves病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raves病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变化的研究潘时中,严孙杰,王敏,赵淑好,张松菁,陈洪基Gtaves病患者由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刺激的影响造成骨更新率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可出现骨密度降低,甚至导致严重的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本病还经常产生血钙、磷、碱...  相似文献   
27.
大鼠切除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雌性大鼠在生长期、成年期及切除卵巢后早、中、晚期的骨骼变化,探讨骨质疏松模型形成的最佳条件及评价方法。方法 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去卵巢(OVX)后1,2,3月和相应的假手术组(SHAM)。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处死后取胫骨近端进行骨组织计量学测量,即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结果 正常组BMC和Tb.Th随月龄持续增加,BMD和Tb.Ar%、Tb.N在成年期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OVX组下降显著,BMD和Tb.Ar%在手术1月后差异有显著性,Tb.N在术后2月差异有显著性;正常组Tb.Sp在生长期逐渐下降,成年后增加,OVX组术后增加显著,术后2月差异有显著性。BMD和Tb.Ar%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正常雌性大鼠在成年期6月龄达到峰值骨量,为建造骨质疏松模型的最佳时间,去卵巢后短时间(1月)模型即成功。骨组织计量学与BMD均为评价骨胳状况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昼夜血压、左心室功能在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方法:1998/2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890例,纳入标准: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或合并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符合上述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02例(糖尿病组),男56例,女46例。按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分为下列3组:①正常蛋白尿(&;lt;30mg/24h)组58例。②微量蛋白尿(31—300mg/24h)组23例。③大量蛋白尿组(&;gt;300mg/24h)组21例。对照组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排除标准: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肾病等疾患,并于非同日测量3次或以上血压值均&;lt;140/90mmHg,纳入32例,男17例,女15例。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护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患者,包括正常蛋白尿组58例、微量蛋白尿组23例、大量蛋白尿组21例。结果:蛋白尿正常组糖尿病患者已有夜间血压[夜平均动脉压(84.14&;#177;15.45)mmHg,1mmHg=0.133kPa]较对照组升高[76.74&;#177;5.00)mmHg;t=2.788,P&;lt;0.01],昼夜血压下降幅度[(5.34&;#177;5.47)%]低于对照组[(13.53&;#177;5.20)%](P&;lt;0.01);舒张期二尖瓣口充盈血流峰值速度A峰与E峰比值、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e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心室质量指数均较对照组高(P均&;lt;0.01),二尖瓣前叶活动斜率较对照组低(P&;lt;0.01);随蛋白尿增多,上述指标异常加重,并出现白昼血压和WST/LVPWT比值增高(P&;lt;0.05)。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增加是糖尿病患者心脏受累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自主神经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同步监测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35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糖尿病肾病组24小时血压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虽然24小时平均血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却已存在夜间血压升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5~0.001);糖尿病肾病组HRV指标较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小(P<0.01~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HRV各项指标也较对照组减小(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0.
陈晓军  潘时中  曾建 《武警医学》2011,22(2):153-156
 目的 探讨对氧磷脂酶(paraoxonase,PON)PON1R192Q及PON2C311S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21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其中DN患者113例,非DN患者97例)及105例健康人的PON1R192Q、PON2C311S基因多态性.结果 R等位基因与DN发生无直接相关性(OR:1.65;95%CI 0.93-2.92,P=0.09);C等位基因与DN发生相关(OR:2.99;95%CI 1.67-5.34,P=0.00),CC基因型是DN发生独立危险因素.RR基因与SC+CC基因共存时,能进一步提高DN发生危险性(OR:3.38;95%CI 1.50-7.55,P=0.00).结论 PON2C311S多态性与DN相关,C等位基因是DN发生的一个易感基因;PON1 R192Q多态性与DN无直接的相关性,但RR基因型与CC型在DN的发生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