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43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安全性的保障。随着凝聚胺、Biovue等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为了分析临床输血中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以及探讨处理措施,减少临床输血危险性,我们分析了我院1994—2001年期间输血科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以及引起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2.
过敏性紫癜并发肠坏死罕见,文献报道,123例过敏性紫癜,仅1例肠坏死,国内文献仅2例手术治疗。我科收治1例,2次手术切除回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前,医科院校的学员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实际工作应变能力不强的弱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员缺乏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医学素质不高。拿输血科专业来说,学员在校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存在与临床工作脱节的现象。在科室实习期间,学员最需要的两种能力,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二是独立操作及分析判断能力。要培养学员这种能力,需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此,我们输血科教学小组把培养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操作、分析、判断能力纳入了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对学员进行实际训练,培养分析判断能力,依此巩固在校基础理论知识,达到一个能独立操作、分析、判断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WBC)和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计数对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采集的儿童外周血干细胞28例,年龄2岁10个月~14岁,中位年龄10岁。共采集31次,自体7例次采用化疗+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异体24例次采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均在动员后4~5 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单次平均循环血量(7593±2248)ml,单次产品体积(126±42)ml。干细胞产品进行血常规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量。结果儿童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产品MNC与性别、年龄无关(P=0.44;P=0.81),与外周血WBC、MNC计数相关(P=0.03;P=0.01),产品CD34~+细胞数与性别、年龄、外周血WBC无关(P=0.15;P=0.79;P=0.66),与采前MNC计数相关(P=0.02)。其中24例患者采集前外周血MNC3.75×10~9/L,单次采集的干细胞产品MNC数为(9.88±3.16)×10~8/kg,CD34+细胞数为(7.51±4.74)×10~6/kg。结论外周血MNC数量是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动员后外周血MNC数量3.75×10~9/L,具有做为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36.
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37.
131I-抗VEGF McAb在荷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体内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131I-sc-7269在荷人膀胱癌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情况,探讨^131I-sc-7269放射免疫治疗实验性人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 ①Iodogen法标记抗-VEGF McAb(sc-7269);②荷人浸润性膀胱癌裸鼠移植膜型的建立;③荷瘤裸鼠^131I-sc-7269体内分布实验。结果 ①^131I-sc-7269比活度为1.00MBq/μg(放射性浓度为18.30MBq/ml),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6.20%。②^131I-sc-7269在肿瘤组织中浓聚的峰时为注入标记抗体后96h,此时各组织T/NT比值为最高。结论 ①采用Iodogen法标记的^131I-sc-7269免疫活性无改变;②^131I-sc-7269动物模型肿瘤/膀胱放射性峰时出现的96h,比值高达6.44,为应用^131I-sc-7269放射治疗人膀胱癌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③本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McAb(sc-7269)放射免疫治疗(RIT)与放射免疫导引手术(RIGS)治疗膀胱癌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医院内患者HIV感染状况,分析其感染途径,提出预防措施。方法:用金标斑点法和酶联免疫法对到本院就诊的高危人群、手术、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以及产前孕妇进行抗-HIV检测。结果:在61810例受栓者中发现抗-HIV阳性者5例,均为住院患者,此前未发现感染HIV。结论:对高危人群和可能经医源性途径传播或感染HIV的患者进行常规抗-HIV检测,是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医源性传播和医疗纠纷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增强白血病细胞抗凋亡、抗药特性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Percol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模拟骨髓微环境功能,与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体外共培养.0.5μmol/L DNR处理Jurkat细胞诱导凋亡,应用Annexin V/PI双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0.1~2.0μmol/L浓度范围DNR作用一定时间后,Jurkat细胞发生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共培养后骨髓基质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单独悬浮培养组比较白血病细胞凋亡率有显著降低(8.39±4.08)%比(16.02±1.00)%,P<0.05.白血病骨髓基质对白血病细胞的屏蔽效应强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分别是(5.73±1.78)%比(8.39±4.08)%,P<0.05.DNR处理共培养组Jurkat细胞G0/G1期比例高于悬浮培养DNR处理组,而正常与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屏蔽的白血病细胞G0/G1期阻滞现象无显著性差异(47.96±5.88)%比(39.25±3.04)%,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DNR在体外可诱导Jurkat细胞凋亡.骨髓基质细胞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提示骨髓微环境在骨髓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以及残留白血病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细胞周期分布实验结果显示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阻滞白血病细胞于G0/G1期实现.实验结果提示,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屏蔽效应可能存在较细胞周期阻滞更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0.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促进Jurkat细胞抗药物诱导凋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增强白血病细胞抗凋亡、抗药特性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模拟骨髓微环境功能,与白血病细胞Jurkat体外共培养.0.5 μmol/L DNR处理Jurkat 细胞诱导凋亡,应用Annexin V/PI 双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凋亡率.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0.1~2.0 μmol/L浓度范围DNR作用一定时间后,Jurkat细胞发生的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与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共培养后骨髓基质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白血病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悬浮培养组(P<0.05).白血病骨髓基质对白血病细胞的屏蔽效应强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率分别是(5.73±1.78)%, (8.39±4.08)%, (P<0.05)].DNR处理共培养组Jurkat细胞G0/G1期阻滞,而正常与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屏蔽的白血病细胞G0/G1期阻滞现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DNR在体外可诱导Jurkat细胞凋亡.骨髓基质细胞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阻滞白血病细胞于G0/G1期实现.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屏蔽效应可能存在较细胞周期阻滞更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