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冠心病患者凝血机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2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冠心病患者又按Gensini积分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分析各组TF、TFPT、INR和APTT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TF、TFPI、TF/TFPI高于对照组,INR、APTT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TF、TFPI、TF/TFPI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INR、APTT明显低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C组患者TF、TF/TFPI明显高于B组和A组,INR、APTT低于B组和A组患者;INR与TF/TFPI呈负相关(r=-0.302,P=0.003),INR与APTT呈正相关(r=0.349,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TF、TFPI、TF/TFPI、INR、APT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TF/TFPI能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2.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完全性血运重建与非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 10 2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 ,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 (4 6例 )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 (5 6例 )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随访期间心血管总死亡率、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原因再次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及其心肌梗死病史例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年龄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略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6 8± 9)∶(6 5± 6 )岁 ,P <0 .0 5〕 ,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80 .4 % )且左室射血分数较低〔(4 5± 9) %〕 ,与完全血运重建组〔6 9.6 %、(5 2± 11) %〕比较 ,P <0 .0 5。完全血运重建组的随访期间总死亡 (2例 )、急性心脏事件 (12例次 )和心血管再次入院次数 (18例次 )均显著低于非完全血运重建组 (分别为 12、38、5 2例次 )。另在非完全血运重建组中有 6例患者已经达到功能上完全血运重建 ,随访期间无死亡及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相比 ,完全血运重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 ,对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 ,应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 hs-CRP 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的5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56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 TNF-a、IL-6、CRP、IL-8、APN 检查值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NF-a、IL-6、CRP、IL-8、APN 检查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的降低,研究组降低更加显著(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异常、消化不良、腹胀、头晕等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2,P =0.0358)。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 hs-CRP 水平,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9(CYP2C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痛或有明确心肌梗死的患者及2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对照者的CYP2C9基因型,并对突变基因型者和野生基因型者的血脂按常规方法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突变型CYP2C9*3基因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0.05),突变型CYP2C9*3基因型者和野生型CYP2C9*1基因型者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2C9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痛的发生可能相关,但未发现与血脂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64名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进行包括胸前V1,3,5在内的9导联心电图记录,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心电图ST段、T波变化及各种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阳性组(n=46)中ST段抬高者为19.60%,阴性组(n=18)无ST段抬高(P<0.05);ST段压低者分别为39.1%及11.1%(P<0.05);出现T波高尖者分别为82.6%和16.7%(P<0.001),阳性者ST段变化幅度与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42),其中ST段抬高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时狭窄程度均在99% 以上;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暂性冠状动脉痉挛不一定伴有ST段抬高,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痉挛程度有关,而T波高尖町能比缺血性ST段改变更敏感。试验中的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相似文献
56.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心电图及^201T1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和^201T1心肌灌注显像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的特征及非创伤性检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理想方法。方法以临床上52例具有胸痛、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而接受乙酰胆碱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201T1心肌灌注显像双嘧达莫试验,探讨其试验结果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关系。结果52例受检者中阳性即冠状动脉痉挛患者42例,多以静息性胸闷为主,不同于冠状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劳累性胸痛;10例阴性患者多以与活动和休息无关的刺痛为主。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3例。52例患者中48例^201T1心肌灌注显像呈反向再分布。单纯反向再分布预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40%;而以同时具备静息性胸闷、运动试验阴性和反向再分布3个特征预测冠状动脉痉挛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90%.结论反向再分布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征之一;同时具备静息性胸闷、运动试验阴性和反向再分布是预测冠状动脉痉挛较理想的非刨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炎症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100例ACS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d,B组(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40 mg/d,用药自PCI术前至术后1个月.于PCI术前及术后5、30 d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结果 (1)两组PCI术后5 d 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组升高显著(P<0.01);调脂治疗30 d两组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1),B组降低更显著,(P<0.01).(2)A组PCI术后5 d TF升高(P<0.01),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PCI术前水平(P>0.05);而B组PCI术后5 d TF无变化(P>0.05),调脂治疗30 d后TF较术前降低(P<0.01).(3)A组PCI术后5 d TFPI升高(P<0.05),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PCI术后5 d TFPI较术前无变化(P>0.05),PCI术后30 d TFP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d能有效抑制ACS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和调节TF/TFPI系统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猪松弛素(pRLX)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s)产生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这种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Westemb 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pRLX作用下HMVEC 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原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蛋白表达;Griess法检测不同浓度pRLX分别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HMVECsNO产量的影响;Griess法检测选择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单甲基精氨酸和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对pRLX刺激HMVECs产生NO效应的影响.结果 pRLX促进HMVECs iNOS蛋白表达,但对cNOS表达影响不显著;DRLX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MVECs NO产量,但24 h至96 h范围内各pRLX作用时间组之间NO产量无显著差异;氨基胍、L-单甲基精氨酸和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均能阻断pRLX促进HMVECs产生NO的效应.结论 pRLX促进HMVECs iNOS表达和NO生成.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521T>C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TaqMan-MGB探针法,检测1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59例非高血压对照者OATP1B1 521T>C的基因型,并将其检测结果与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OATP1B1 521T>C的T/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5%,P<0.05),且OATP1B1 521T>C的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17%,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高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亦显示OATP1B1 521T>C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有相关性(P<0.05).结论 SLCO1B1的521T>C突变为中国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的常见突变,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和血压正常人群之间的分布有差异;SLCO1B1的52IT>C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3A5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Taqman MGB探针建立细胞色素P4503A5*3(6986A>G)位点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型方法,对321名中国汉族血脂异常患者和258名正常对照者进行细胞色素P4503A5*3(6986A>G)位点基因分型,按常规方法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脂异常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均检出AA、GA和GG三种基因型;血脂异常组AA、GA、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6.1%和44.9%,对照组则为9.7%、39.5%和50.8%。血脂异常组A及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2.1%和67.9%,对照组则为29.5%和70.5%。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血脂分析发现,血脂异常组A等位基因(AA+GA型)携带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GG纯合型(P<0.05)。结论细胞色素P4503A5*3(6986A>G)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血脂异常的发生可能没有关联,但A等位基因可能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