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通过研究冠心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入选102例在本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 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所有入选者在冠脉造影前用日本欧姆龙科林一起同步记录两侧baPWV,用超声检测cIMT.结果 冠心病组baPWV、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中baPWV、cIMT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加重均有增高趋势,其中多支病变、双支病变组baPWV和cIMT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对照组,单支病变组baPW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选入的患者baPWV和cIMT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呈正相关(r=0.451,P<0.001).在控制了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r-0.391,P<0.01).结论 baPWV和cIMT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作有关的因素。方法:第1次行PCI的患者213例,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及药物使用情况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术后定期随访,检测血清肌酐(C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液指标;取各个指标平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结果:术前病因、血清LDL-C、hs-CRP和Fib水平等因素对术后ACS发生的影响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5、1.90、7.53和4.03,这些变量对术后ACS是否发生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术前病因以及血清LDL-C、hs-CRP和血浆Fib水平等反映动脉炎症的指标是患者PCI术后ACS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 E G F) 近年又发现了下列新成员: V E G F B, V E G F C 及 V E G F D,三种因子与 V E G F 具有相似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V E G F B 的受体尚未明确,该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功能; V E G F C 主要作用于淋巴管内皮,其受体为 V E G F R2 和 V E G F R3 ; V E G F D 与 V E G F C 的作用及结构相似,受体相同。  相似文献   
44.
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别予口服伊贝沙坦和吲达帕胺治疗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和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发现,治疗前所有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与血清hsCRP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136、0.093和0.237,P均<0.05。伊贝沙坦组和吲达帕胺组治疗后血压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21±0.41)和(1.50±0.56)m g/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伊贝沙坦能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这种作用部分不依赖于其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直接PCI;对30例AMI患者行择期PCI。于术后2、15和30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2、15周直接PCI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P<0.05或P<0.01)。择期PCI组、直接PCI组15和30周ESVI、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至30周时,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EDVI、LVEF和RW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室壁运动指数在2组间始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直接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2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严重病变组。所有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应用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测量baPWV。结果冠心病组baPWV值(1603.75±223.99)cm/s明显高于对照组(1328.37±178.52)cm/s,(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动脉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后,baPWV的OR值为1.009,(95%CI:1.005—1.013,P〈0.010)。进一步分析baPWV以1400cm/s作为组界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PWV≥1400cm/s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度是baPWV〈1400cm/s者的12.723倍(95%cI:4.625—34.997,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中,aPWV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1437.78±221.89)cm/s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1328.37±178.52)cm/s(P〈0.05);严重病变组(1674.98±211.28)cm/s和双支病变组(1667.65±161.78)cm/s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严重病变组baPWV和双支病变组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新的预测因子之一,检测baPWV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国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围术期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炎症和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 入选100例ACS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d,B组(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40 mg/d,用药自PCI术前至术后1个月.于PCI术前及术后5、30 d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结果 (1)两组PCI术后5 d 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A组升高显著(P<0.01);调脂治疗30 d两组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1),B组降低更显著,(P<0.01).(2)A组PCI术后5 d TF升高(P<0.01),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PCI术前水平(P>0.05);而B组PCI术后5 d TF无变化(P>0.05),调脂治疗30 d后TF较术前降低(P<0.01).(3)A组PCI术后5 d TFPI升高(P<0.05),调脂治疗30 d后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B组PCI术后5 d TFPI较术前无变化(P>0.05),PCI术后30 d TFP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40 mg/d能有效抑制ACS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和调节TF/TFPI系统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完全性血运重建与非完全性血运重建对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的 10 2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 ,根据主要的冠状动脉及其重要分支是否完全再血管化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 (4 6例 )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 (5 6例 )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随访期间心血管总死亡率、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因心血管原因再次入院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及其心肌梗死病史例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年龄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略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6 8± 9)∶(6 5± 6 )岁 ,P <0 .0 5〕 ,非完全血运重建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80 .4 % )且左室射血分数较低〔(4 5± 9) %〕 ,与完全血运重建组〔6 9.6 %、(5 2± 11) %〕比较 ,P <0 .0 5。完全血运重建组的随访期间总死亡 (2例 )、急性心脏事件 (12例次 )和心血管再次入院次数 (18例次 )均显著低于非完全血运重建组 (分别为 12、38、5 2例次 )。另在非完全血运重建组中有 6例患者已经达到功能上完全血运重建 ,随访期间无死亡及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与非完全血运重建相比 ,完全血运重建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 ,对于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 ,应尽可能达到完全血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