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7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目的 分析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聚集情况。方法 本研究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于2017年5 - 12月针对广州市某社区35~75岁常住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3部分,对3 821例调查对象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进行描述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州市数据的年龄、性别结构对率进行校正。结果 本研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暴露率及现在吸烟率的校正率分别为31.14%、12.52%、58.18%、46.97%、25.36%;具有≥1个、≥2个、≥3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率的校正率为82.98%、53.39%、27.44%;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女性,OR(95%CI)为2.11(1.86~2.39);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呈上升的趋势,以35~44岁年龄组为参照,45~54岁、55~64岁、65~75岁年龄组OR(95%CI)分别为1.89(1.44~2.47)、3.03(2.34~3.92)、3.92(2.99~5.15);随着文化水平的提升,危险因素聚集呈下降趋势,以小学及以下组为参照,初中组、高中及中专组、大专及以上组OR(95%CI)分别为0.81(0.65~0.997)、0.70(0.57~0.87)、0.55(0.42~0.71);家庭年收入5.1~ 10万元组危险因素聚集程度高于≤5万元组,OR(95%CI)为1.14(1.01~1.30)。结论 广州市社区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增加,尤其应以较低文化水平的老年男性群体作为干预的重点,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流行特征分布,为制定广州市癌症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主动收集和被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广州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发病数据。具体资料来源于广州市162家具有肿瘤诊治能力医院2004-2009年入院的所有肿瘤患者资料,死亡补发病例来源于死因监测系统。ICD-10编码范围为C00-C97。结果:广州市2004-2009年所有新发恶性肿瘤病例为123 863例,粗发病率为272.4/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96.2/10万和247.4/10万。从35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儿童期白血病发病率较高。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乳腺癌和鼻咽癌。除甲状腺癌女性多于男性外(女/男=3.8),其他均是男性多于女性,而差别较大的有食管癌(男/女=4.8)、肝癌(男/女=4.7)、膀胱癌(男/女=3.9)、肺癌(男/女=2.2)和鼻咽癌(男/女=2.1)。6年间,女性甲状腺癌上升了41.4%,鼻咽癌下降了39.6%。结论: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不同人群发病特点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恶性肿瘤发病风险,促进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33.
目的 2005年浙江省3县(宁波市北仑区、嘉兴市嘉善县、绍兴市上虞市)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建卡率仅58%。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对3县开展干预,为评价干预效果,2010年4月,对3县再次开展调查。 方法 使用两阶段整群抽样法,每县通过容量比例法抽取30个村或居委,每村随机抽取2个村小组。所抽取村小组内的0~3岁外来儿童全部纳入调查,了解儿童是否建卡以及家长如何获知预防接种服务。调整抽样权重后计算儿童建卡和疫苗接种率及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共调查到455名外来儿童,其中448名儿童(98.7%, 95% CI: 98.4%~98.9%)在调查地建卡。430名儿童(96.4%, 95% CI: 95.7%~96.9%)在调查地至少接种过一次疫苗。305(77.7%)名儿童家长由于接到通知而带孩子接种疫苗。预防接种通知的主要来源是产科医院(n=165, 47%)、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n=53, 30%)、村或居委干部(n=70, 22%)以及同乡(n=26, 7%)。 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摸底调查工作有效促进了3县流动人口预防接种服务可及性。建议3县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应推广至全省,并在全国尝试开展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构建包含新型隐球菌细胞免疫主要相关基因——迟发超敏反应抗原基因(delayed-type hypersen-tivity antigen 1,DNA)与小鼠共刺激分子B7—1的嵌合重组质粒。方法:设计合成两对寡核苷酸引物,用PCR法分别从pUCmB7—ITM和新型隐球菌重组质粒pcDNA3-DHA1中特异扩增出编码B7—1和DHA1的基因片段(921bp和984bp),分别用HindⅢ,EcoRⅠ,XbaⅠ酶切后,逐个定向连接到质粒pcDNA3中,转化宿主菌DH-5α,分别用上述内切酶酶切及DNA到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鉴定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证实符合表达框架。结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新型隐球菌嵌合重组质粒pcDNA3-B7-1-DHA1,为进一步研究新型隐球菌DNA免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邯郸市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社区干预效果。方法根据样本量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样本并随机分组,对干预组实施5个月的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以问卷调查及症状监测的形式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目标儿童及照看人的卫生习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除皮疹(口腔疱疹)症状外,干预组呼吸道及消化道等常见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洗手等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改善群众的卫生习惯,降低一些常见症状的发生率,对手足口病的流行有一定的遏制效果。  相似文献   
37.
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两例病例,其中的指示病例为医院发热门诊送检标本检测发现,第二例病例为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因病例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现。该起疫情为广东省首起学生赴美参赛后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两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均较轻,发热3d,病程分别为6d和10d。共涉及91名密切接触者,失访12人,其余全部追踪到并进行医学观察。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见二代病例。结论此次疫情为赴美国参加比赛团队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倡从甲型H1N1流感流行区归国人员自行医学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能及早发现可疑病例,有助于防止疫情扩散。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暴发时期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09年5月25至31日,我国内地发生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患者引起社区续发患者(1例输入性患者,2例社区续发患者).在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发热(体温≥37.5℃)或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经实验室检测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而本人或本人的密切接触者中检测季节性流感阳性结果的患者14例.以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患者个案信息.了解62名相关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对14例患者咽拭子进行甲型H1N1流感检测,采集其中7例患者进行季节性流感排查.结果 14例发热患者,发病率在各年龄组[15~岁组19.2%(5/26),25~岁组25.0%(9/36),x~2=0.287,P=0.592]、性别[男性24.0%(6/25),女性21.6%(8/37),x~2=0.048,P=0.826]、部门[化妆及设计部、摄影部、门市部及其他、影楼客户分别为42.1%(8/19)、27.3%(3/11)、12.5%(2/16)、6.3%(1/16),x~2=7.653,P=0.054]和是否居住集体宿舍[集体宿舍33.3%(4/12)、非集体宿舍29.4%(10/34),x~2=0.699,P=0.403]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例患者以低热为主(37.5~37.9℃),未发现有腹泻症状的患者,本次暴发中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1例出现腹泻的症状.14例患者咽拭子检测甲型H1N1流感核酸阴性,7例患者咽拭子检测6例呈甲型季节性流感阳性反应.结论 本起事件为我国内地首起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患者密切接触者中发生季节性流感暴发.提示调查甲型H1N1流感患者时,必要时需排查季节性流感和继续加强季节性流感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9.
Objective To timely summarize past experience and to provide more pertinent reference f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A/H1N1 cases in influenza season. Methods During May 25 to 31,2009,2 secondary community cases caused by a influenza A/H1N1 imported case. In the close contacts of 3 A/ H1N1 cases, 14 had some aspiratory symptoms onset, such as fever(≥ 37.5℃), cough, sore throat and etc. Laboratory tests excluded the infection of A/H1N1 influenza. For throat swab test for the 14 cases,7 were tested for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 A face-to-face or telephone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by CDC staff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62 close contacts. Results Of 14 fever cas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by differences by age [15-age group: 19. 2% (5/26), over 25-age group: 25.0% (9/36); χ2=0. 287, P=0. 592]; by sex group [24. 0% (6/25) for male and 21.6% (8/37) for female; χ2=0. 048, P=0. 826], by working units [dressing and design, photograph, saleroom and others, consumer group: 42. 1% (8/19), 27. 3% (3/11), 12. 5% (2/16) and 6. 3% (1/16); χ2=7. 653, P=0. 054], by dormitory style [dormitory style=33.3% (4/12),non-dormitory style=29.4%(10/34); χ2=0. 699,P=0. 403]. All the cases had fever (37.5-37.9℃),no case had diarrhea. One in 3 A/H1N1 cases had diarrhea. All the 14 cases were negative result for A/H1N1 RNA. Six from 7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seasonal influenza test. Conclusion This was a seasonal influenza outbreak happened in the close contacts of first confirmed A/H1N1 cases in community in mainland China. It showed that we should exclude the seasonal influenza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A/H1N1 cases in the seasonal influenza period in so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easonal influenza.  相似文献   
40.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