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江生 马琛明 涂良珍 王瑛 郑伯仁 王福军 洪华山 郭兰 殷兆芳 李鹏虹 郑茵 翁向群 张勇 杨胜利 李莉 林明魁 丁家崇 郭克峰 刘青山 任爱华 唐海沁 巢毅 郑直 翁志远 刘建 李筱雯 林锦祥 李寿霖 盛勇 戴若竹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2):105-112
背景:2008年就我会制定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与常用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600例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了比较调查,结果与SF-36的信度(Cronbach′α=0.76)相比,CQQC的信度更好(Cronbach’α=0.91),二者的效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674,P〈0.01)。目的:公布CQQC,报告CQQC测定的正常人,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常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地跨全国各大区的20个城市29所医院的,包括正常人,高血压、冠心病、心衰患者的8267名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试,建立全国常模,并比较性别、年龄、运动、心理状态、教育、家庭以及医疗条件所致的影响。结果:这次CQQC常模测定:(1)正常人平均得分为(93.93±26.53)分;(2)高血压患者平均得分为(76.61±25.84),高血压3级患者生活质量(68.15±21.85)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级患者(P〈0.01);(3)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得分为(63.46±21.4),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55.38±18.68)最差(P〈0.01);(4)CHF患者的的平均得分为(40.51±17.16),显著低于高血压和和冠心病患者(P〈0.01);(5)影响因素:①性别、年龄:所有人的总体得分为(71.19±27.66)分,男性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女性(P〈0.001),正常人生活质量男性得分(96.54±28.15),显著多于女性(89.99±23.35),P〈0.001;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加,得分逐渐减少(P〈0.001),除≥70岁组,其他各年龄组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0.001);高血压、冠心病、心衰三组除部分亚组(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3级,隐匿性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外,男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0.001);②运动:参加运动者的得分(78.72±25.49)非常显著高于未参加运动者(60.78±27.16,P〈0.001);③心理:心理健康者的得分(86.53±23.22)非常显著高于心理有障碍者(52.64±20.26,P〈0.001);④其他:受教育程度越高,得分越高;家庭成员为1个人的得分明显低于2人和≥3人家庭的得分(P〈0.001)。结论:本研究样本量大,数据可靠;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能反映年龄、性别、疾病、运动、心理、家庭、受教育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条目简短明了,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年代以心血管病因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年龄、病因、预后等方面的变化。方法:对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我院以心血管病因为主的438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8例CHF患者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要病因的1980年占60%(29/48),1990年占15%(8/54),2000年占5%(18/336),呈下降趋势;而以冠心病为主要病因的1980年为35%(17/48),1990年占87%(46/53),2000年占94%(316/336),呈明显增加趋势。CHF患者住院的平均年龄增加,1980年为(52±15)岁,1990年为(66±12)岁,2000年为(72±9)岁。CHF患者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19%(9/48),1990年为22%(12/54),2000年为4.8%(16/336)。结论:随着年代的变化,CHF患者的住院年龄增加,CHF的病因、预后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 患者105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PCI 治疗34例(血栓抽吸+PCI 组),接受常规 PCI 治疗71例(常规 PCI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恢复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治疗组相比,血栓抽吸+PCI 组血流恢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6.62±133.00)ng/ml 比(186.47±69.20)ng/ml]、肌酸激酶(CK)[(2833.39±198.70)ng/ml 比(2129.59±199.40)ng/ml]峰值及 CK-MB [(12.38±6.70)h 比(9.65±3.90)h],CK [(12.80±8.10)h 比(9.68±3.50)h]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 均<0.05);随访1年 MACE 事件发生率(19.7%比8.8%)及再入院率(66.2%比50.0%)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流恢复与心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 PCI 术中血栓抽吸有助于减轻病情,使酶学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vWF基因19内含子MspI多态性、循环水平与中国人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多态性在中国人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 10 9例和中国汉族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 10 4名的资料 ,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心肌梗死和心绞痛亚组。采用PCR技术结合MspⅠ酶切分析等测定vWF基因 19内含子Msp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循环vWF水平。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中M+/M+、M+/M-和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 .0 2 0、0 .490和 0 .490 ;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的MspⅠ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其M-/M-型频率分别为 0 .64 9和 0 .712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值均 <0 .0 5 ) ;②冠心病心功能Ⅰ~Ⅱ级及Ⅲ~Ⅳ级患者的M-/M-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667和 0 .70 6,低射血分数 (EF)和正常EF分别为 0 .744和 0 .5 89,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M-/M-基因型频率在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分别为 0 .778、0 .667和 0 .5 84;④冠心病组、心肌梗死、心绞痛亚组和正常对照组循环vWF水平分别为 ( 185 .0 7± 80 .5 7) %、( 2 11.2 2± 85 .85 ) %、( 15 6.3 2± 63 .60 ) %和 ( 117.0 1± 5 5 .5 2 ) % ,各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冠心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均属于冠心病的一个类型,这一点已众所周知,但近年来经常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一词,据2000年出版的医学院5年制的教科书中提出,ACS约占冠心病的30%(叶任高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1),而2年后出版的硕士生专用教科书中提出ACS已占冠心病的50%以上L真j。由于冠心病是当前最常见而且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ACS又占冠心病的50%以上,因此有必要明确有关ACS发生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焦虑抑郁障碍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概念有了延伸,在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制定的ACS标准中,ACS是指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而在2003年Serebruany等的资料中,ACS中包含了ST段抬高(Q波型)急性心梗。有报道ACS患者已占冠心病的50%以上,因此,探讨与ACS预后相关的因素很有必要。关于AC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和长期规律随访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长期随访23例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接受ARB治疗和31例应用ACEI治疗患者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ARB组生存患者治疗5年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ARB组与ACEI组5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别(52.17%:48.39%,P〉0.05);(2)ARB组中高龄、肌酐清除率(Ccr)降低的患者死亡率高(P〈0.01);(3)ARB组中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的患者大多死于心力衰竭恶化(75%),而猝死和明确死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占死亡总数的25%;尽管规范地进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5年死亡率仍高达52.17%。长期接受ARB治疗的生存患者,其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32.5±1.6)%:(44.5±3.2)%,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减[(66.3±2.0)%:(60.2±2.9)%,P〈0.05],NYHA分级显著改善(P〈0.05)。结论:部分不能耐受ACEI的CHF患者可能从ARB长期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甲状腺功能情况及游离甲状腺素(FT3)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入住我院,经冠脉造影证实的238名冠心病患者,分析其甲状腺功能情况;在排除甲亢、亚临床甲亢,甲状腺功能(甲减)、亚临床甲减后,其余217例患者根据FT3水平被分为正常FT3组(192例)和低FT3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1)238名患者中甲亢2例(0.84%),甲减11例(4.62%),亚临床甲亢3例(1.26%),亚临床甲减5例(2.10%),低T3综合征25例(10.50%);(2)与正常FT3组比较,低FT3组患者总胆固醇[TC ,(4.14±1.59) mmol/L比(7.33±1.72) mmol/L]、载脂蛋白 E [ApoE ,(3.91±0.98) mmol/L比(4.55±1.52) mmol/L]、肌酐[Cr ,(97.99±30.85)μmol/L比(116.64±43.20)μmol/L]、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 ,140(62-462) pg/ml比739(304-4922) pg/m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3)冠心病患者中FT3降低的患者合并三支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 FT3组(76.0%比40.1%, P<0.01)。结论:低游离甲状腺素综合征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降低的患者更容易多支血管受累。 相似文献
20.
血浆vWF水平与中国人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附109例检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vWF)水平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109例冠心病患者(本次发病24小时内)和104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vWF水平;②采用调查病史的方法研究冠心病病人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冠心病亚组分析,心肌梗死亚组血浆vWF水平亦高于心绞痛亚组,P=0.000;冠心病患者男性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00。对照组男性血浆vWF水平亦比女性高,P=0.036。冠心病患者高龄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低龄组,P=0.009;对照组高龄组虽然有比低龄组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670)。冠心病患者中,吸烟者的血浆vWF水平高于不吸烟者,P=0.010;有否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血浆vW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合并高脂血症者反比不合并者低,P=0.012;高危组(合并危险因素等于或超过3个)较低危组(合并危险因素等于或小于2个)的血浆vWF水平明显升高,P=0.030。结论:血浆vWF水平是冠心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冠心病患者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其血浆vWF水平越高;监测血浆vWF水平将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预后,甚至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