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目的通过用人工繁育的围生期和幼年树鼩接种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并优选感染指标的检测方法,提高树鼩对HBV的感染率及检出方法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用人HBV阳性血清接种42只人工繁育的围生期和幼年树鼩,选择合适的引物,经巢式PCR(nPCR)技术检测它们肝组织及血清的HBV DNA,并对扩增出的DNA片段进行测序验证,以及对活检肝组织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接种后动物的肝组织和血清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7.6%(20/42)和71.4%(30/42),肝组织和血清共同阳性的为40.5%(17/42),总阳性率为78.6%(33/42);扩增的DNA片段经测序与人HBV DNA相应片段的同源性为98%和99%;肝组织病理改变以轻度炎性病变较多见。结论用人工繁育的围生期和幼年树鼩感染HBV,可提高树鼩对HBV的感染效率;用nPCR技术及选择合适的引物配对检测肝组织和血清标本的HBV DNA,是评价树鼩感染HBV状况的敏感、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2.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阻断AFB1致大鼠肝癌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黄曲霉素B1(AFB1)致大鼠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实验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3组:A组(AFB1组)、B组(AFB1+EGb761组)和C组(对照组).分别于实验第14、28、42、55周进行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肝脏癌前病变(γ-GT灶)、组织病理学及肝组织GSH-Px及MDA的变化.结果:在癌前期,第42及第55周时,B组单个γ-GT阳性灶的面积及灶总面积均显著小于相应时段A组的各项指标(P=0.000);动态观察定期肝脏活检的组织显示B组大鼠诱癌各时期肝脏损害均较A组轻,增生性病变发生亦较迟,HCC诱发率(26.92%)明显低于A组(76%)(P=0.000),对照组无肿瘤发生;B组GSH-Px活力较A组升高,而MDA含量较A组降低(P<0.05).结论:EGb761能明显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的癌前病变及延迟癌前病变向癌发展,这可能与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3.
MMP-2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5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结果:①MMP-2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癌组织中MMP-2mRNA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负相关(r^2=0.868,P〈0.05),与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2=0.786,P〈0.05);③癌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与肝外转移呈正相关(r^2=0.812,P〈0.05);④癌旁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负相关(r^2=0.854,P〈O.05)。结论:MMP-2mRNA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复发倾向相关,在临床中可望作为肿瘤分化、复发、转移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动态观察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诱发大鼠肝细胞癌(HCC)过程中survivin 及p21waf-1表达的变化及它们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24只用AFB1诱发出的大鼠肝癌及癌旁肝组织、6只未诱发出肝癌的大鼠及11只对照大鼠不同时期肝活检组织中的survivin与p21waf-1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①HCC组织中survivin阳性率41.67%、癌旁肝组织54.17%;未发生肝癌及对照组大鼠活检肝组织,均未检出survivin蛋白(P<0.01);②HCC及癌旁肝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③HCC及癌旁肝组织p21waf-1蛋白阳性率明显低于58周未出癌及对照组大鼠肝组织(P<0.01);④出癌大鼠p21waf-1 mRNA表达水平在HCC形成过程逐渐下调(P<0.01);⑤在HCC形成中,survivin与p21waf-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HCC形成的早期p21waf-1mRNA表达的下调逐渐失去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功能,使细胞增殖,而survivin mRNA表达上调,抑制细胞凋亡,两者在HCC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肝细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果:①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而在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②E—Cadher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R^2=0.887,P〈0.05),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2=0.823,P〈0.05);③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与肝外转移呈负相关(R^2=0.839,P〈0.05);④癌旁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与肝外转移时间呈正相关(R^2=0.861,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复发倾向相关,通过检测E—Cadherin表达将对肝细胞癌临床转归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
金花茶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本研究室建立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作用的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了5%的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对DEN致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用DEN作为肝癌的启动剂(200μg/kg,ip,只用1次),然后喂食含0.015%的2-AAF(2-乙酰氨基芴)饲料2周,加大部分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DEN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癌前病灶。各实验组大鼠从实验一开始即喂食含5%的金花茶叶和5%金花茶浓缩液饲料,对照组则喂食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2-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做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用笔者设计的计算机软件计算肝癌前病变γ-GT阳性灶,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结果 实验组γ-GT阳性灶的数目、面积均明显少于和小于对照组。结论 5%金花茶叶和5%的金花茶浓缩液有抑制DEN致大鼠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71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FB1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前2组予AFB1造模,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在造模的期间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喂食大鼠。于实验第14、28、42及55周给予留取静脉血并予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AFP的变化及肝脏γ-GT灶发生情况。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FP以及肝组织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AFB1模型组(P=0.000)。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脏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延缓延缓血清AFP的升高,具有明显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实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小娴  覃柳亮 《癌症》1996,15(1):21-23
本文报告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实验模型的研究。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不同剂量(0、0.50、0.75、1.00和1.50mg/kg体重)的AFB1,作为启动剂,两周后,饲以含0.015%的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4周,实验第三周末,施行肝大部分切除术(PH)。所有动物于实验第6周处死,取肝组织作Gamma-谷氨酰转肽酶(GGT)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peroxiredoxinⅡ(PrxⅡ)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鼩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在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进行验证,以探讨PrxⅡ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组织和这些动物肝癌发生前的活检肝组织,以及6例对照组动物相应时期的肝活检组织PrxⅡ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在18例人肝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以及17名正常人肝组织进行验证。结果PrxⅡ在树鼩肝癌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和癌前组织,也高于对照组同期活检肝组织(P〈0.05);人肝癌组织中Prx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和树鼩相符,即肝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PrxⅡ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癌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80.
bcl—2基因家族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