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7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大量科学证据显示,降低人群食盐摄入量或使用低钠富钾的代用盐可以降低血压,并进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均食盐量严重超标,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致死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全民减盐政策在我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全面回顾相关的科学证据及成本效果分析,借鉴国际减盐的行动与经验,基于我国饮食文化和现有的减盐行动,建议政府应倡导多部门合作的国家减盐专项行动,加强宣教力度,发挥餐饮业的作用,制定加工食品盐含量标准,鼓励低钠盐生产和营销,对特殊人群进行低钠盐价格补贴以及建立和完善监测评估及绩效考核与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62.
SARS临床诊断病例129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治疗中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roids,GCS)的使用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市SARS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回顾分析1 291例临床诊断SARS病例.按照GCS起始剂量、日最大剂量和累积剂量分组,均换算为甲泼尼龙(methyprednisonlone,MP)剂量.使用SAS 8.10软件统计GCS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血糖增高(≥7.8 mmoL/L)、低钾血症(<3.5 mmol/L)、低钙血症(<2.12 mmol/L)、收缩压升高[≥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舒张压升高(≥90 mm Hg).结果:GCS组1 084例,未用GCS组207例.GCS平均日使用剂量总趋势是递减,早期日平均剂量(中位数)为160 mg/d,10天后下降,13天降到80 mg/d.GCS组病程中最高血糖(8.68±4.80)mmol/L,未用GCS组(6.39±3.7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MP起始≥80 mg/d,MP最大≥160 mg/d以及MP累积≥3 000 mg各组的平均血糖均明显升高.使用GCS后第1~2周血糖升高最显著,而后逐渐下降.MP累积≥3 000 mg组血糖增高且持续时间延长,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CS组病程中最低血钾为(3.66±0.50)mmoL/L,低钾持续时间1(1,75)天,与未用GCS组(4.01±0.51)mmol/L,1(1,9)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CS使用后第1周血钾降低最明显,第2周血钾回升.MP起始≥320 mg/d、MP最大≥320 mg/d、MP累积≥3 000 mg与较低剂量组比较,血钾明显降低(P<0.001);且低钾持续时间长,到第3周才回升.GCS组低血钙持续19(1,74)天,未用GCS组为8(1,3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血钙持续时间随最大剂量、累积剂量增加而延长.MP累积<999 mg组与未用GCS组比较低血钙持续时间相近.GCS使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渐升高,第4周升高最显著.结论:血糖增高水平、低血钾水平和持续时间与GCS的剂量和疗程关系密切.GCS影响低血钙持续时间,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渐升高.使用适当剂量的GCS(MP起始<159 mg/d,MP最大<159 mg/d、MP累积<2 999 mg)可以避免血糖、血钾、血钙的明显异常.使用GCS较大剂量时密切监测上述指标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患者角度对检验报告单有用性的评价以及对调脂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对某综合性三甲医院508名相关科室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阅其门诊病历和各类检查申请单和结果报告,测量身高、体重,从中筛选出431名调脂治疗相关患者,进一步调查其调脂治疗及血脂达标情况。结果:508名患者中,90.2%(458/508)会仔细阅读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显示正常时,如果医生开药,仅47.4%(240/508)会遵医嘱。在431名调脂治疗相关患者中,对自身心血管病危险等级的分级仅有26.4%(112/431)回答正确,对调脂治疗“不同人不同目标”的认知率仅为37.1%(160/431);在381名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中,71.7%(273/381)认为自己需要治疗,但98.7%(376/381)对其调脂目标回答错误,60.9%(232/381)认为血脂检验报告单上的“参考范围”就是调脂目标。246名接受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35.4%(87/246)达到调脂治疗目标值。患者对调脂治疗的依从性好者仅占52.0%(128/246)。结论:绝大多数患者都重视并利用检验报告单的信息,但多数血脂异常患者对自身调脂治疗目标、自身心血管病危险等级及“不同人不同治疗目标”均不能认知,其治疗依从性和达标率不高。检验科需利用自身优势,探寻改变现状的合适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4.
全科医学研究既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也重视患者的精神感受;既关注医生的职业胜任力,也重视医生的从业动力;既关注医疗服务的质量,也重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合作。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借助定性研究方法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是,一方面,定性研究通常被认为样本量小、主观性强,主要用于问题的探索;另一方面,全科医学领域目前仍以定量研究为主导。因此,整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研究,结合两者优势,可以更广、更深入地分析特定问题,适用于研究复杂问题,为全科医学研究指出了一条融合临床医学和社会学两大部分的途径。然而,混合方法研究在国内全科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设计与实施的规范性亟待提高。因此,本文计划以一项混合方法研究实例介绍开始,对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要点进行详细介绍,以为拟开展混合方法研究的全科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介绍一种以膳食调控为主的综合减重方法,并报导运用该法对14例既往无任何严重疾患的志愿者(体量指数BMI均大于25.0kg/m~2),进行为期8周的减重预试验的初步结果.减重前,14例超重者膳食结构极不合理,脂肪供热比平均为42%,最高达60%,仅1人小于30%.经过8周的减重计划,体重下降最少者为3.0kg,最多者为11.0kg.BMI下降最少者为1.2kg/m~2,最多者为3.9kg/m~2.腰围、腹围和臀围也有明显缩小.预试验的结果说明膳食调控是一种有效的减重手段,且易为志愿者接受.  相似文献   
66.
本文应用平均递增率数列,并结合检出率数列,对7159例冠状动脉(冠脉)尸检病理资料进行再分析。结果表明: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到发生冠脉狭窄大约需要20~30年。如何把握这段时间并进行适宜的干预,对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的人在一生中或早或晚都会发生AS,但只有不足二分之一的人会发生冠脉狭窄,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7.
呼吸功能低下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448名35 ̄54岁中年男性和女性的基线资料分析表明,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均与收缩压和舒张压负相关(r=-0.10 ̄-0.17,P〈0.0001)。此关系在对呼吸功能进行身高调整后仍存在(r=-0.11 ̄-0.18,P〈0.0001),进一步调整年龄后则明显减弱。其中FEV1与血压的负相关不再具显著性,FVC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负相关仍具显著性(r=-0.06 ̄-0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对医师有关血脂异常与冠心病防治知识及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为实施健康教育项目,建立了一个包括20个分中心的教育网络,对项目对象(各级医院医师)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病健康教育培训。通过比较干预人群(两次独立抽样,干预前为1502人,干预后有效调查1512人)干预前后有关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的变化来了解干预的效果。同时对非干预人群行抽样调查,设为对照组(1164人),以便分析干预的净效应。结果干预后各级医院医师对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均有增加,其中乡村医师增幅最明显,达8.7%~40.2%;对成人血脂正常范围的认知,各级医师增加了16.1%~48.0%;对于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水平的认知,各级医师增加了26.4%~42.4%;运用膳食治疗方法来降低血脂水平的医师增加了18.2%;对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地市级医师增加了49.6%,乡村医师增加了47.4%;工作中对非心血管病患者测血脂的比例增幅不足15.0%。结论通过干预,各级医院医师有关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防治知识有了明显提高,但其医疗行为改善不理想,在今后的健康教育项目实施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不同打鼾特征(包括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1998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14组年龄在35~59岁(男女性别各占一半)人群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研究从每个人群中整群抽样约1000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其中包括询问研究对象的打鼾情况(打鼾与否、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打鼾频次、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共有13053人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打鼾频次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有时打鼾(<2次/周)、经常打鼾(3~5次/周)、总是打鼾(6~7次/周)组,4组的糖尿病患病率依次为3.3%(259/7769)、5.0%(149/2965)、6.0%(82/1374)、7.4%(70/945),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研究对象按打鼾声音强度分为4组,分别为不打鼾、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打鼾声音强度的增大,糖尿病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趋势检验P=0.000)。多因素分析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打鼾频次较高组,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进一步调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后上述关联依然存在(趋势检验P=0.000),与不打鼾组比较,总是打鼾组的糖尿病患病风险(OR)值[95%置信区间(CI)]为1.41(1.05~1.89)。打鼾声音强度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趋势检验P=0.000),而当在模型中调整BMI后,此相关性不再显著。结论 我国中年人群打鼾频次越高,打鼾声音强度越大,糖尿病患病风险则越高。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的体质量状态及至中年时期的体质量变化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的14组35~59岁(男女各占50%)人群样本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探讨25岁时的体质量状态和随后的体质量变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结果共有12 813人纳入分析,其25岁时低体质量指数组(BMI18.5kg/m2)、正常体质量指数组(18.5~23.9kg/m2)、超重组(24.0~27.9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中年时期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分别为11.89%、15.35%、18.62%和28.21%,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25岁至中年时期体质量变化-7.5kg组、-7.5~-2.6kg组、-2.5~2.5kg组、2.6~7.5kg组、7.6~12.5kg组和12.5kg组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分别为6.24%、6.38%、8.39%、12.95%、18.85%和28.25%,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25岁时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质量增加均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正相关(趋势检验P0.01)。结论成年早期的超重和肥胖以及随后的体质量增加均与中年时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