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8月符合内镜下治疗7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ESD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 77例患者全部经内镜完整切除肿瘤,其中3例出现出血,5例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狭窄,经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治疗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安全、有效,正确细致的各项护理措施是胃间质瘤患者手术获得成功、且身体早日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2.
目的总结内镜治疗患者交接流程中交接卡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1年4月-9月选取接受内镜治疗患者328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A组(139例)和B组(189例),A、B两组分别采用传统交接方式和在传统交接基础上改进的交接卡交接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内镜治疗后首次用药等待时间、满意度、错误用药等指标。结果 B组患者术后回病房首次用药等待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接卡交接方式用于内镜治疗患者,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安全隐患,提升科室管理品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多柔比星和碘化油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实施TACE治疗的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收集时间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其中45例患者采用多柔比星和碘化油(联合组)、另外45例患者采用氟尿嘧啶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胸苷激酶(TK1)、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缓解率82.22%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与对照组88.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TK1、AFP、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TK1、AFP、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清TK1、AFP、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腹泻、脱发、皮疹、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22.22%高于对照组的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多柔比星和碘化油实施TACE治疗较单用奥沙利铂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毒副反应会加重,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在消化内科患者营养状况筛查中的相关性以及与BMI、AL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5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406例,均给予NRS-2002进行营养评估,同时与体质指数(BMI)及血清白蛋白(ALB)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有14.78%存在营养风险;男女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8.60%,明显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恶性肿瘤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26.92%和24.62%,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MI<18.5kg/m2为营养不良的标准,NRS-2002判断营养不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94.86%、70.00%和95.95%;以ALB<30g/L为营养不良的标准,NRS-2002判断营养不良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19%、95.93%、76.67%和95.38%; NRS-... 相似文献
45.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和缓解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方式还存在争议,大约一半的患者病程发展复杂,伴有慢性活动或频繁复发的UC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 目前UC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比较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患者的相对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搜索有关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为生物制剂或小分子药物,对照组为安慰剂。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RevMan 5.4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进行成对分析和网络荟萃分析,采用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对各结局指标的纳入药物进行排序,以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UC的临床疗效。 结果 共纳入25项研究,包括9 546例UC患者,10种药物干预方案(Filgotinib 100 mg、Filgotinib 200 mg、Upadacitinib、Tofacitinib、Etrolizumab、Adalimumab、Vedolizumab、Golimumab 50 mg、Golimumab 100 mg、Infliximab)。各药物对临床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4.1%)>Vedolizumab(85.1%)>Tofacitinib(74.3%)>Infliximab(72.7%)>Filgotinib 200 mg(51.5%)>Golimumab 100 mg(44.3%)>Golimumab 50 mg(39.3%)>Etrolizumab(38.9%)>Adalimumab(29.8%)>Filgotinib 100 mg(18.7%)>Placebo(0.7%)。各药物对临床反应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4%)>Infliximab(84.4%)>Tofacitinib(67.2%)>Vedolizumab(58.4%)>Golimumab 50 mg(53.3%)>Adalimumab(34.6%)>Golimumab 100 mg(30.1%)>Placebo(0.4%)。各药物对内镜缓解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8.7%)>Tofacitinib(68.6%)>Filgotinib 200 mg(59.6%)>Adalimumab(55.2%)>Etrolizumab(46.0%)>Vedolizumab(45.9%)>Filgotinib 100 mg(23.4%)>Placebo(2.2%)。各药物对黏膜愈合效果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Upadacitinib(99.7%)>Tofacitinib(77.2%)>Infliximab(65.2%)>Golimumab 50 mg(46.4%)>Vedolizumab(44.4%)>Adalimumab(33.8%)>Golimumab 100 mg(31.9%)>Placebo(1.0%)。各药物不良事件风险的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Golimumab 100 mg(96.7%)>Golimumab 50 mg(92.1%)>Placebo(68.7%)>Tofacitinib(60.8%)>Adalimumab(60.7%)>Etrolizumab(47.2%)>Upadacitinib(42.2%)>Vedolizumab(41.3%)>Infliximab(27.0%)>Filgotinib 200 mg(6.6%)>Filgotinib 100 mg(6.2%)。 结论 Upadacitinib在临床反应、临床缓解、黏膜愈合以及内镜缓解方面均展现出最佳效用,在不良事件方面Filgotinib 100 mg表现出更为安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建立了HPLC法测定普卢利沙星胶囊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采用PICO·TAG TM C18色谱柱(5μm,3.9 mm×150 mm);以乙腈-水-十二烷基硫酸钠(425:500:2.5,用磷酸调节pH为3.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5 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结果普卢利沙星浓度在12~36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9.7%,RSD为0.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普卢利沙星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48.
49.
50.
目的了解湖南长沙市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ADR报道填写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湖南长沙市中心医院2008年收集的154例ADR报道报道分别从患者个人具体信息方面和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生素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的66.9%(103例)。154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7.3%(42例),10岁以下的患者较少,占总数的4%(4例);以静脉滴注方式72.1%(111例)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3.8%(52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道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