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分支之一,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技术检测各种体液的代谢物变化,研究各种代谢物分子及其功能,有助于发现相关疾病发生早期的代谢组标志物簇,深入理解相关病理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槲寄生碱和多糖对肝癌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槲寄生碱和多糖对异型增生肝细胞DN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测定槲寄生碱(mistletoe alkali,MA)和多糖(mistletoe polysaccharose,MP)对SMMC-7721,HepG2细胞增生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观察肝癌细胞的DNA相对含量,分析各时期细胞增生周期的移行变化。结果MA和MP有较好的抑制肝癌细胞增生的作用,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MP组及MA组SMMC-7721和HepG2细胞G1期比例增加(P<0.01),G2期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并使2种肿瘤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P和MA均能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Hep G2增生,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免疫耐受成为研究的热点(1-2).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能激活T淋巴细胞诱导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虽不能活化T淋巴细胞,但具有强大的抗原摄取及处理能力,可导致T淋巴细胞无能,利于免疫耐受的维持[3-4].借此特性可为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nsplantation,CTA)排斥反应寻求有效特异的防治新手段.本实验应用大鼠骨髓前体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培养分离imDCs,进行CTA局部免疫耐受作用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84.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豚鼠全身过敏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对药物致敏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基于我国新药评价指导原则,分析探讨SFDA颁布的指导原则中豚鼠全身过敏实验方案中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和因素.方法 在GLP条件下,以体重为300~400克的豚鼠为实验对象,以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等受试物为对照,研究不同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激发时间、激发途径和激发次数等条件下,豚鼠全身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豚鼠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无关,但症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有关.结论 新药过敏性评价研究应参照指导原则,注意试验的剂量设计和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85.
中药面膜结合针罐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与性激素平衡失调及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结构改变,使用化妆品不当,精神紧张等因素,致使痤疮发病率逐年上升,如治疗不当易形成色素沉着,甚至形成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给其身心带来痛苦。笔者自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中药面膜结合针罐法治疗痤疮500例,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00例病人均来自于门诊。男221例,女279例,年龄14岁~42岁,平均23.4岁。其中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311例。以结节、囊肿为主189例,病程2周~9年,平均3.35年。其中421人曾接受其他…  相似文献   
86.
尖锐湿疣病原体为人乳头状病毒(HPV),HPV主要侵犯人体上皮细胞,引起皮肤或黏膜鳞状上皮增殖。好发于女性外阴皮肤黏膜交界处、性生活时易受损部位。因其有传染性并与女性宫颈癌、外阴癌发病有关,故积极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作用。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147例门诊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微波凝固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简称干扰素)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47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7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个月。临床表现:发现外阴部皮肤或黏膜有赘生物就诊98例,外阴瘙痒感、白带增多21例,尿…  相似文献   
87.
伊曲康唑治疗足癣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用药物治疗足癣难以治愈,为了了解伊曲康唑治疗足癣的疗效与安全性,我院与14所医院于2001年3~6月,采用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对伊曲康唑治疗足癣661例进行了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巩固治疗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区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CBF-AML患者应用HDAraC巩固化学治疗(化疗)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及复发率,并评价其治疗安全性,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及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入选14例患者(男9例、女5例),中位年龄36.5(15~58)岁;AML-M2b 7例,AML-M4Eo 7例。共进行38个疗程HDAraC治疗。中位随访32.3个月,预期5年OS率为67.4%±14.0%,5年DFS率为44.6%±14.4%,5年复发率56.3%±14.4%。截止末次随访,10例患者存活,1例死于血小板减少所致颅内出血,3例死于疾病复发。7例患者复发,其中1例为复杂染色体异常,2例AML-M2b伴c-kit基因突变。29个疗程可评价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出现Ⅳ度粒细胞减少和Ⅳ度血小板降低以及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经治疗无严重感染致死病例,1例因血小板减少致颅内出血死亡。患者均有Ⅰ~Ⅱ度胃肠道不良反应。未见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不良反应。结论:HDAraC应用于CBF-AML缓解后巩固化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
背景:颞下关节盘软骨缺损修复在口腔临床上仍然是较大的挑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软骨类组织修复带来了希望。目前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很少。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3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貌及向成纤维软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SD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观察成纤维软骨细胞分化的细胞形态,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Ⅰ,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表达情况,评价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纤维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 结果与结论: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脂经转化生长因子β3生长因子诱导之后,细胞有明显的聚集生长现象,形态呈多角形、多边形,细胞外基质分泌增多。阿利新蓝染色结果表明,经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显示明显的深蓝色,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合成了大量的糖胺聚糖。免疫染色结果表明,在转化生长因子β3 诱导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合成Ⅰ,Ⅱ型胶原细胞外基质。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3可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软骨样细胞分化,也意味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作为工程化纤维软骨种子细胞的潜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单心室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APVC)患者行单侧或双侧腔肺吻合术(Glenn)治疗的近期疗效,总结肺静脉处理要点。方法 41例单心室合并APVC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心脏CT、造影等检查证实解剖单心室18例,功能单心室23例;完全型APVC 30例,部分型APVC 11例;28例行单侧Glenn术,13例行双侧Glenn术;完全型APVC中,11例心上型同期行肺静脉共同腔-心房吻合,3例心上型、1例混合型保留垂直静脉-上腔静脉回流途径,15例心内型未处理;部分型APVC中,5例心上型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直接吻合于心房,4例心上型保留肺静脉-上腔静脉回流途径,2例心内型未处理。比较术前超声心动图、CT诊断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观察手术效果,比较手术前后血氧饱和度;随访1~58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再住院情况。结果与术中结果比较,术前超声心动图、心脏CT对APVC的漏诊率分别为29.3%、2.4%;术后血氧饱和度[(85.67±6.55)%]高于术前[(75.86±7.56)%](P0.05);术后2d超声心动图示房室瓣反流程度减轻;术后发生浆膜腔严重渗漏5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吻合口闭塞和或血栓形成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因出血二次开胸止血4例;术后胸腔积液再入院2例;术后死于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肺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凝血功能障碍各1例,1例死亡与漏诊有关。结论 Glenn术治疗单心室合并APVC效果满意,但风险较高;术前明确APVC诊断,个体化肺静脉处理可能对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