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2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24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管数字减影术(DSA)下经导管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子宫动脉灌注结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并对不同类型子宫腺肌病疗效作一比较。方法选择33例根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并经B超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再在Selding's方法完成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局灶型子宫肌腺病(或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分成两组,用MTX50mg子宫动脉局部灌注,并加用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mm)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后观察MTX药物灌注子宫动脉栓塞前后,患者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变化。结果MTX灌注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无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经治疗的全部病例月经量减少,痛经疼痛程度减轻,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且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疗效更为显著。结论微创介入技术和药物相结合治疗子宫腺肌病,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尤其适合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 相似文献
22.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与单侧下肢肿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在单侧下肢肿胀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左下肢肿胀者32例,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髂静脉受压,所有32例均以左股静脉为穿刺入路,以10或12mm直径的球囊对髂静脉受压或闭塞段行预扩张,然后置入直径为10~16mm的自膨式支架。所有病例术后口服抗凝药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左下肢肿胀均于术后2d内逐渐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7例随访资料显示支架通畅率为100%,无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早期发现和治疗髂静脉受压能防止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3.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肝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确诊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2周后用放射性粒子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治疗方案,在CT或B超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粒子植入肝脏瘤体内,平均植入粒子数25粒/例(15-4JD粒/例).粒子植入术后定期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测,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2个月复查1次X线平片及腹部CT.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经肝动脉栓塞化疗.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存率、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28例放射性粒子按术前计划植入到位,植入过程中无粒子丢失及移位;粒子植入后1周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有一过性升高,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WBC、Hb、IgA、IgG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4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75.0%(21/28),对照组为37.5%(12/3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5,P=0.004).观察组和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9%(26/28)和75.0%(24/3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63,P=0.132);1年生存率分别为72.0%(18/25)和43.3%(13/30),2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556,P=0.033).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方法简单易行、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内髂股动脉的通畅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情况、手术后病情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的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动脉的通畅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变长逐渐降低,但是老年组的通畅率降低情况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老年组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各项生理器官功能的不断衰退,在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上都不及非老年患者,因此,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应该比非老年患者受到更加细致护理和关心。使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简单易操作,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患肢血管重建、改善患肢的供血和血液循环,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使用改制丁字鞋制成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防止造影检查治疗过程中肢体的移动和旋转,保持解剖学体位,提高影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用小木钉替换丁字鞋上的铁钉,并使鞋底纵轴与支撑条呈85°;103例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将无移动伪影并且体位正确者定义为A组,体位不正或有明显移动伪影者定义为B组,将B组全部患者使用固定鞋重新造影并定义为C组,并使用SPSS 18.0对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肢动脉造影体位和移动伪影与年龄、疾病分类、疼痛程度,检查时间长短有关,使用固定鞋较不使用固定鞋进行造影的影像,伪影显示率下降26.09%,体位标准化率上升37.68%.结论 下肢动脉造影固定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稳定性强,能有效防止下肢移动和旋转,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头颈部动脉狭窄3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或球扩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自膨式支架置入病例中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张8例.后扩张3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头颈部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塞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患者、30条下肢静脉曲张在DSA及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射频导管发出热能作用于静脉壁,行大隐静脉闭合治疗。结果24例患者、30条下肢大隐静脉射频闭合治疗均获成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烧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每条肢体血管闭合时间17.8min,平均住院时间4.9天。术后随访1周~9个月,46.7%(14/30)下肢曲张静脉消失,53.3%(16/30)下肢曲张静脉明显减少。术后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复查,83.3%(25/30)大隐静脉主干闭塞,16.7%(5/30)大隐静脉管腔变窄,血流缓慢。未见复发,疗效满意。结论静脉腔内射频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Barrow A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护理。方法:对8例Barrow A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搏动性突眼的护理经验。结果:7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8例患者搏动性突眼症状消失,球结膜充血体征于术后3~5天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加强眼部护理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