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欧阳辉  张近宝  邬晓臣  丁盛  周凯  岳琴  梁瑜  刘小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76-1777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采集我院8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改良Marrow手术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超声评估梗阻部位和程度,术后7d再次经超声复查手术效果,并对比术前超声结果,出院后进一步随访。结果全组共死亡1例,死亡率1.25%。存活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梗阻解除彻底,峰值压差降低,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90%的存活患者心功能为Ⅱ级以上,术前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11月我院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65例。随机分为改良超滤(MUF)组(n=89)和无超滤对照组(n=76),动态观察体外循环(CPB)前、CPB停时及MUF结束时(对照组为CPB停后15min)3个时间点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MUF组患者超滤时间为35~115min,滤出液量600~1800ml。所有患者在停ECC时血细胞比容得到提高(〉28%),关胸时术野渗血明显减少,MUF组超滤后CO、CI均较CPB停时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停CPB时与CPB停后15min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UF组超滤结束后与对照组CPB停后15min相比,CI升高显著(P〈0.05)。且MUF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6~10h,对照组呼吸机辅助时间8~18h,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MUF组为2~4d,对照组为3~6d。结论 ECC中应用改良超滤方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和中小分子炎性因子等有害成分,能迅速浓缩血液,同时减轻患者术后各脏器水肿,减少术后各脏器并发症,有利于心、肺及全身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患者监护室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3.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4.
高血压病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干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疾病人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护理干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200例高血压病人一般情况、危险因子、症状、危害性、治疗与预防保健知识方面进行调查,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高血压病病人对症状、危险因子方面答对率较高,在高血压危害性及治疗、预防保健方面答对率较低,有72%的病人认为血压随年龄增高是正常的,64%的病人不知道高血压可并发肾功能不全,护理干预后遵医服药率由50%上升到100%,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明显(P<0.05)。结论针对其薄弱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做到知行合一,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片段(SiPGK)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寻找新的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候选疫苗分子。方法 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总RNA中体外扩增SPGK基因片段;克隆人pMD18-T载体中,然后挑取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分析、PCR鉴定;亚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中,阳性克隆经鉴定后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测定;运用Blast程序,将测序结果及其推导的编码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在核苷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RT-PCR特异性扩增出一条长约830bp大小的条带;重组质粒pMD18-T-SPGK和pcDNA3.1( )-SPGK经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均可获得一条与RT-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jPGK基因片段长为830bp,与SmPGK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5%,分值为672;氨基酸同源性为94%,分值为473。结论 成功地构建pcDNA3.1( )-SiPGK重组质粒,为构建其核酸癌苗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6.
抗华支睾吸虫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构建抗华支睾吸虫噬菌体抗体库 ,以期筛选出抗循环抗原的抗体组合。方法 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病人淋巴细胞中提取总 RNA,逆转录成 c DNA后 ,用相应引物 PCR扩增出重链 Fd和轻链基因 ,经 Xho 和 Spel、Sac 和 Xba 双酶切 ,先后克隆入噬粒载体 p Comb3,再电转化大肠杆菌 XL1- blue菌株 ,辅助噬菌体 VCSM13超感染。结果 从感染华支睾吸虫病人淋巴细胞中扩增出约 70 0 bp重链 γ1 、γ3Fd段和轻链 κ、λ基因 ,分别和 p Com b3连接后成功导入 XL 1- blue,得到滴度为 7.5× 10 1 0 cfu/ ml,库容量为 5 .6× 10 6 噬菌体抗体库。结论 抗华支睾吸虫 Fab段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为进一步筛选抗华支睾吸虫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CⅢ (ApoCⅢ )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水平的改变。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检测 3代均为壮族的 6 8例脑梗死患者的ApoCⅢ基因多态性及血脂和脂蛋白的含量并与 72名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ApoCⅢ 3′端SstI(32 38G)的S1S1、S1S2 、S2 S2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0 4 12 / 0 5 6 9、0 5 2 9/ 0 36 1、0 0 5 9/ 0 0 6 9,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S1、S2 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0 6 76 / 0 75 0、0 32 4 /0 2 5 0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脑梗死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清载脂蛋白A1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poCⅢS2 等位基因与广西壮族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血脂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78.
目的:构建弓形虫ZS2分离株pWR450-1-MIC1原核表达重组质粒,为进一步表达及免疫做准备。方法:用PCGENE软件分析MIC1基因可能的TB抗原表位,自行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弓形虫ZS2分离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微线体蛋白1(MCC1)的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重组入pWR450-1原核表达载体,再经含氨苄培养基筛选,酶切,PCR鉴定和测序。结果:从ZS2分离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MIC1基因片段,克隆成功pWR450-1-MIC1重组质粒,测序表明MIC1这部分基因与RH株相应碱基序列完全一致。高度保守,为下一步表达及免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死亡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告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婴幼儿死亡的病因。为诊治该病提出建议。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和有关资料复习及分析。结果与结论  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均为临床上误诊、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及早检查脑脊液、气管冲洗液和粪便等查幼虫和及时治疗有可能挽救患儿。  相似文献   
80.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及在抗寄生虫免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 1 0年来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 (PhageDisplayTech niques,PDT)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蛋白质结构研究、抗原表位分析、分子识别、细胞间信号传导、药物设计、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等方面应用广泛。Smith〔1〕博士于 1 985年首先报道小分子多肽可以在丝状噬菌体表面表达形成有活性的多肽片段。由于噬菌体易于扩增 ,可从含多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表达特异外源蛋白的噬菌体 ,且外源多肽或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可通过测定插入噬菌体DNA序列来推测 ,故该技术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1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共有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